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电子信息智能纺织品是将电子信息系统与传统纺织品相结合,实现通讯、发热、形状记忆、传感、变色等功能的纺织品。因其具有智能化、交互式、功能高度集成化等特点,在航空、航天、生物医学、休闲娱乐、体育运动、医疗保健等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前景和巨大的市场潜力。而作为连接电子信息系统各模块之间的导电线路,因其制备工艺复杂,柔性差,导电线路宽度受限,制作成本高等问题,使得电子智能信息纺织品的应用受限。基于此,本文提出微滴喷射与化学反应原理相结合的织物表面导电线路成形方法。利用课题组自行开发的气动式双喷头微滴喷射系统,从反应工艺条件(硝酸银与抗坏血酸的浓度组合、溶液的PH值、分散剂PVP的添加量)、织物结构及织物表面处理方法、后处理工艺等方面对打印成形银导线的沉积形貌及导电性能进行研究,为后续电子智能信息纺织品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课题组构建了气动式双喷头微滴喷射系统,该系统由微滴产生模块、微滴喷射控制模块、图像采模块以及运动控制模块组成,依据气动式按需喷射原理和打印柔性导电线路的需要,系统各模块之间相互配合完成相应的实验研究。银导线打印成形工艺条件影响因素研究。利用气动式双喷头微滴喷射系统,通过调节系统参数,将硝酸银与抗坏血酸依次沉积在基板上,两者反应成形银导电线路。采用单因素变量研究方法,分别以硝酸银、抗坏血酸溶液浓度,PVP添加量,溶液PH值为研究对象,进行不同工艺参数银导线打印成形实验,对成形后的银导线进行方阻测量和SEM图分析可知:在稳定喷射条件下,当硝酸银浓度和抗坏血酸浓度分别为50%W/V和30%W/V时,反应生成的银导线平均方阻为2.92Ω/□,标准差为0.46Ω/□,导电效果较好;PVP在银导电线路反应过程中具有控制银微粒大小和改善粒子间团聚的作用,且当PVP含量为6%W/V时,SEM图显示银颗粒呈“米粒”状,颗粒间连接成网状结构;不同PH值条件下溶液反应情况不同,当溶液的PH=2~3时,反应生成银粒子较多,且颗粒形状规则统一。织物表面改性及成点、线实验研究。依据织物的组织结构,选取平纹、斜纹、缎纹组织的10种织物进行墨水微滴的定点沉积实验,通过分析微滴的扩散方向及扩散面积,初步确定斜纹织物e(100%纯棉,密度133×78,190 g/m~2)和缎纹织物j(100%纯棉,密度150×80,110 g/m~2)作为沉积基板;将两种织物分别采用聚乙烯醇(PVA)、水性聚氨酯、天然蜡乳液、阳离子脂肪酰胺TF449A四种溶液处理,后在织物表面进行硝酸银与抗坏血酸的定点反应实验,最终确定采用水性聚氨酯处理的缎纹织物j作为基底打印成形的银导线效果最佳,其表面银的相对含量可达69.83%。导线后处理工艺对导电性能影响研究。在水性聚氨酯处理过的缎纹织物j表面打印沉积成形一层、两层、三层银导线,采用电子显微镜进行观察,打印三层的银导线其颗粒大小均匀,为片状与球状结构,银粒子之间明显连接到一起。对其方阻进行测量,单层、两层、三层的方阻均值分别为0.71Ω/□、0.23Ω/□和0.20Ω/□,方差由单层的0.57Ω/□减小到三层的0.08Ω/□;对打印三层的银导线进行冲压处理后,其表面更加平整,方阻均值由三层未压之前的0.71Ω/□减小到冲压包覆处理后的0.41Ω/□,并经过水洗测试后其方阻也基本不发生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