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集水农业理论的干旱半干旱区海绵城市建设路径分析——以兰州市为例

来源 :兰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CH37685485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镇化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也是促进社会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必经之路,经过近50年的城镇化建设,我国目前已有约60%的人口生活在城市中。但是由于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滞后,我国在推进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普遍存在着规划不合理、城市规模盲目扩张等问题,城市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各种生态环境问题如城市区域水资源缺乏、雨水资源流失、径流污染增加、城市内涝灾害频发等城市水生态问题严重制约着城市区域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海绵城市被视为解决我国当前城市水生态问题的先进理念和有效措施,提倡城市与自然的和睦共存、和谐发展,以低成本的雨洪管理措施恢复城市水生态环境,进一步恢复整个地区和流域的生态系统平衡。我国政府从 2013 年起开始大力倡导和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掀起了一系列海绵城市建设尝试和研究的热潮,但是大部分研究和实践都集中于我国中东部经济发达、湿润半湿润地区,对干旱半干旱区海绵城市建设的关注度远远不够。
  全球干旱半干旱区面积约占土地总面积的36%,涉及80多个国家和40%的全球人口。而我国形势更加严峻,干旱半干旱区面积约占国土总面积的 50%,涵盖了内蒙古、华北、西北、西南的大片区域,这些区域不仅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也是我国实施“一带一路”倡议的核心通道和众多节点城市所在区域,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与此同时,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下,全球正面临着干旱区持续和快速扩张,以及气温增高、极端气象事件频发的趋势,而干旱半干旱区由于生态环境脆弱,灾害抵抗力弱,对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响应十分敏感,必将面临更加严重的干旱和气候增温影响。因此,探索如何合理规划建设干旱半干旱区海绵城市,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社会经济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本研究即以我国干旱半干旱区为研究区域,首先,从干旱半干旱区的城市建设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海绵城市建设的内涵、集水农业和海绵城市建设结合机制和理论支撑的角度,探讨了基于集水农业理论的干旱半干旱区海绵城市建设的理念框架。其次,基于干旱半干旱区海绵城市建设的短期、中期、长期目标,分别从微观海绵单元尺度、中观城市尺度和宏观流域尺度三个层面提出了基于集水农业理论的干旱半干旱区海绵城市建设的方案设计。再次,选取兰州市作为实证分析区域,结合兰州市实际情况提出了兰州市海绵城市建设的设计思路,通过提取兰州市城关区新港城小区为范例小区,从小区和全市建设区域的角度分别进行了集水量预估和城市生态服务价值提升值的预测,对建设方案进行了可行性分析。最后,根据实证研究和海绵城市建设研究现状,提出干旱半干旱区海绵城市建设的对策建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理论层面,干旱半干旱区城市建设要重点针对城市发展所面临的水生态问题,充分借鉴集水农业理论在干旱半干旱区解决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匀问题的丰富实践和理论经验,与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有机结合,以基本的低影响开发措施和海绵城市因地制宜的原则为支撑,以降水资源的收集、净化、储蓄、利用为主要内容,以改善干旱半干旱区城市水生态问题,构建基于集水农业理论的干旱半干旱区海绵城市建设的框架,从而实现干旱半干旱区打造宜居城市、构建生态流域的目标。
  2、操作层面,微观尺度的干旱半干旱区海绵城市建设为具体的海绵单元建设,重点结合景观设计方案,增加城市绿化率,尽可能多地收集雨水资源;中观尺度的干旱半干旱区海绵城市建设,落脚点在于土地利用控制性规划和城市设计领域,形成实体的城镇海绵系统;宏观尺度的干旱半干旱区海绵城市建设,重点在着眼于流域的统一规划管理体系建设,构建流域层面的水生态安全格局。
  3、实证方面,结合兰州市地域狭小、建筑密度高及地理和气候等特点,兰州市海绵单元建设应重点关注绿色屋顶建设,并充分挖掘其他海绵设施的建设潜力。研究显示,以兰州市2017年兰州市建成区面积和37%的建筑密度计算,理想条件下,发展绿色屋顶可以为兰州市增加 117.41km2的城市绿地面积。另外,如果加上配套地面雨水花园、自然绿地和道路系统等,兰州市海绵单元的总面积将达到207.01km2,对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所贡献的增加量约为3.64-3.89亿元,实施改造方案后兰州市的年集水量理想值可达 0.86 亿 m3,集水潜力略高于兰州市目前年均生态环境用水量。
  4、建议层面,以问题为导向,提出干旱半干旱区海绵城市建设的相关对策建议:(1)转变城市发展理念,摒弃忽视生态只求发展的城市建设思想,树立城市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可持续发展理念;(2)建立更加严格的法律制度体系,为水资源利用、水环境保护和海绵城市建设提供法律保障;(3)加强基础台站建设,推动基础数据透明和公开;(4)科学规划、理性施工,坚持城市建设规划与节水设施和生态环境保护“三同时”,以问题为导向,建设中技术措施应与建设地条件相符合;(5)鼓励公众参与,汲取公众智慧,充分发挥公众监督作用;(6)创新投、融资模式,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到海绵城市建设中来,实现共商共建共享的新局面。
其他文献
“重农抑商”,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主流经济思想。该文选择以西汉前期具有重要影响和代表性的贾谊作为切入点,通过对其思想观念提出的背景与过程、政策设计的内容与完善状况,以及“重农抑商”政策的具体实施进行研究,着重探讨“重农抑商”在贾谊总体社会构想中的地位,探究西汉前期重农抑商思想的阶段特征与实质。  一、简单介绍贾谊“重农抑商”思想、政策的提出。以“重农抑商”思想、与“重农抑商政策”概念规范为切入点,其贾
学位
司徒雷登在一个相当特殊的时期中,担任美国驻华大使这个角色,他关于中美关系的思想毫无疑问的会对当时的局势产生一定的影响。为了总结他的思想,需要对司徒雷登本身的经历和他个人的著作进行仔细的解读。  司徒雷登在中国出生,并且在中国生活长达几十年。他在成年后返回中国,最开始进行基督教传教工作,后来又从事教育事业,并创办了在当时非常有名的燕京大学,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功。在这段时间中,司徒雷登在中国接触到了各个
学位
文章以唐宋变革时期文人士大夫狎妓之风作为研究对象,认为古代狎妓风气随着娼妓制度的确立亦随之开启,唐以前,狎妓之风在帝王、诸侯、豪门贵族较为兴盛;唐以后,文人士大夫成为了狎妓的主角,唐宋时代歌妓足迹几乎渗透到了文人士大夫的整个生活领域,狎昵歌妓亦成为文人社会生活中最为流行的一种娱乐方式,并一直延续至清代。  全文共分引言、隋唐社会转型与士大夫狎妓之风的开启、唐代官私妓的来源与文化养成、社会变革下的唐
学位
民国时期在浙东三门湾进行了两次较大的开发活动即:1920年前后北洋政府特许华侨开辟三门湾模范自治农垦区域和30年代前后上海总商会获准开辟三门湾商埠。历史上,地处浙东沿海的三门湾,一直不为人注目,直到1899年,意大利企图租借三门湾而开始为世人所关注。进入民国之后,以南洋华侨与浙江旅沪商人为代表的爱国志士先后发起两次开发活动。在第一次开发活动中,面对军阀混战、纷扰不已的现实,在当时风起云涌的地方自治
学位
宁波位于我国海岸线中段,浙江宁绍平原东端,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港口城市。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宁波港被迫开辟为通商口岸,并于1844年1月1日正式对外开埠通商。宁波港从此走向了一条跌右起伏、坎坷的近代之路。本文以1844至1949年的宁波港贸易状况为研究对象,近代宁波港口腹地演变为考察中心,以时间为顺序,通过对近代宁波港贸易发展的脉络进行考察,揭示出港口腹地的范围大小以及腹地经济的繁荣程度
学位
文章为人物专题研究,研究对象为浙东文化名人之一的陈训正。全文力图对陈训正作一个较为完整的剖析,通过他在政治、教育、修志方面的实践以及相关的文学作品来研究他的思想。弥补对陈训正研究的缺失。  全文除引言外共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陈训正的家世生平。包括两大主要内容:一是陈训正的生平经历:二是对他两位堂兄弟陈布雷以及陈训慈生平经历的介绍。通过其介绍让众人对陈氏三兄弟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第二部分论
学位
汉唐时期河南地区的农业在先秦奠定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首先是农业生产发展的技术基础已经具备,铁农具铸造技术、水利建设技术、土地开发技术,这三者奠定了农业发展的基本条件。再者,河南地区农业生产以种植业为主,畜牧业、林业、渔业为副的构架,已经初具规模。在这样的情景下,汉唐河南地区的农业生产能持续不断地向前发展。  汉唐时期河南地区的气候,大致是由汉代偏冷,至魏晋南北朝更冷,然至隋唐时期又稍稍回暖,气候呈
学位
汉末的世家大族已经成长为一个有能力左右时局的社会阶层,袁氏家族以经学起家,四世五公,形成独特的家族文化,随着与王权的结合而逐步实现其政治化及军事化过程。袁氏家族的顺势而立及在汉末军阀乱战及政权争夺中显现的强大号召力,都可以从侧面看出汉末世家大族在政治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及其社会影响力。  以镇压东汉末年的黄巾大起义为契机,以袁绍为代表的世家大族迅速崛起并成为割据一方的军事力量。但在军阀鼎立,群雄逐鹿,
生态博物馆作为上世纪七十年代国际新博物馆运动的产物,其理念自1980年代中期引入我国后,经过约十年的理论探索,开始了在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的实践。自1998年首个生态博物馆在贵州省六枝特区梭戛乡“长角苗”社区建成开馆之后,又先后在贵州镇山、隆里和堂安等地分别建立了代表布依族、汉族和侗族文化的生态博物馆,组成了中国第一代生态博物馆群。  本文的内容主要包括对生态博物馆产生的时代背景、生态博物馆概念的提出
植物叶具有不同的性状特征,如分化的叶形态、气孔性状和叶脉密度等,这是对不同环境长期适应的结果。目前,在区域尺度上,对不同物种和同一物种叶形态性状、气孔性状及叶脉性状的变异格局及其特点报道广泛,但在我国北方地区,以环境因子为基础的叶形态性状、气孔性状及叶脉性状之间的相关关系仍有待认识。论文以我国北方沿北纬40o分布的215种植物叶为材料,分析了沿环境因子递变,叶形态性状、气孔性状和细脉密度之间的相关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