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德江地区毛田组中事件沉积学分析

来源 :成都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scv1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事件沉积是指短时间内、快速沉积的、少见的沉积单元,主要出现在相对缓慢的正常沉积背景之中。事件层与背景沉积之间的岩石类型、结构、构造和生物特征等诸方面都具有着显著的差别。本论文在前人众多研究基础上,充分利用野外露头、剖面记录以及薄片分析资料,通过岩性特征、沉积构造等特征对贵州德江地区顶寒武统-下奥陶统毛田组地层沉积体系及事件成因进行深入研究。研究区的毛田组地层发育于碳酸盐台地的潮坪相地层,沉积位置位于台地边缘,沉积岩性以厚层状-块状的微晶、泥晶灰岩,深灰色厚层状鲕粒砂屑灰岩。发育水平纹层、斜层理、栉壳、窗格、鸟眼等沉积构造。事件沉积地质的研究主要在于对野外沉积构造的识别。作者在野外露头的观察过程中发现了一系列软沉积变形构造,主要的识别标志有水塑性变形构造、微裂缝、微断层以及阶梯状正断层、微褶皱、液化脉以及泄水构造、液化卷曲变形、火焰状构造、球-枕构造等。根据以上多种沉积构造证据,结合成因分析以及震积岩标志的识别,确定研究区事件层成因为地震作用。震积岩是具有特殊震积构造和震积序列的一种特殊沉积层。因此,结合前人对于震积岩的研究,总结概括出了顶寒武统-下奥陶统毛田组发育较为完整和理想的震积岩垂向序列,垂向序列由下至上为:下伏未震层-液化碳酸盐-震裂岩以及泄水构造-液化卷曲变形及液化脉-震褶岩、震裂岩、震塌岩-微断层、微裂缝-物质均一层-地裂缝-上部未震层。江南造山带受雪峰-加里东旋回的影响,造山运动在寒武纪时期活跃,伴随的造山运动对扬子陆块东南缘的波及,必定引起构造运动影响研究区内而形成与之相关的的大量的事件沉积。震积岩在研究区的发现,进一步证明扬子陆块与华夏陆块结合初期,构造造山运动的存在。从震积岩的特征(古地震遗迹)与地震震级以及地震烈度的关系来看,初步认为研究区震积岩形成的地震震级大于6.5级,地震烈度大于8度。
其他文献
本文对焊接机器人国内外的应用现状进行了概述,并以唐山松下机器人为例来说明焊接机器人在汽车自动控制生产领域具体构成及应用,最后对焊接机器人的发展趋势进行的总结。
创新与整合是航空制造业的主流,企业实现信息化平台与项目管理结合,使项目管理实施成为企业持续创新的着力点,实现了技术进步、质量管理、成本控制、流程再造等革新,实现企业
丽江地区的传统聚落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空间形态,蕴含着其特殊的空间品质。后期随旅游业的置入,这些传统聚落虽然在其整体上仍维系着原有的空间形态特征,但其内部空间的功能及意义已发生了演变。另外,基于这些传统聚落还扩建了一些新区域,这些区域的空间特征根源于传统,并与现代需求发生着联系,但在某些方面又并未传达出传统聚落空间所具有的“神韵”。在当下的规划设计中,如何兼并传统聚落所具有的空间品质及现代
中小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作用非常巨大,在数量上相较于大型企业而言占绝对比例,且提供最大就业人口,所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已被各级政府单位高度重视。通过国外中小企业服
本文从绿色物流视角对吉林省装卸搬运进行了研究分析,发现物流企业在装卸搬运过程中存在资源浪费、污染严重等问题,并提出了提高搬运效率、提高搬运活性、加强人才培养、加强
中韩两国自古以来同处东亚地区,有着相似的历史文化背景,在旅游、文化等领域的合作与交往不断扩大。两国之间的交流需要更多介绍中韩两国历史文化的翻译书籍,为读者提供了解两国文化的窗口。《东亚古典文学之旅》是一本诠释东亚经典游记文学的著作,它以近世以前的中国、韩国文学史代表作家及作品为个案,结合他们的旅行经历对游记文学的创作情况进行梳理解读,并探讨游记文学在东亚古典文学史上所具有的独特地位,书中还包含了东
短肠综合征(Short bowel syndrome,SBS)是一种因各种不同原因造成广泛切除小肠或肠道旷置手术后吸收面积减少,剩余的肠管不能满足患者的营养需求,而导致水、电解质紊乱以及营养吸收障碍的综合征。肠适应是广泛小肠切除术后机体自发产生的代偿现象,对于SBS患者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加快肠适应进程是肠康复治疗的关键所在。Toll样受体4(Toll like receptors,TLRs)
本文采用高温固相法,在1050℃条件下,灼烧4小时合成了稀土离子(Sm3+,Eu3+,Tb3+和Dy3+)掺杂的Ca10Li(PO4)7荧光粉,并分别讨论了不同稀土离子掺杂的荧光粉的物相结构、发射光谱、激发
乳腺癌已成为继肺癌之后导致妇女死亡的第二大病症。作为诊断乳腺癌最主要手段之一的X线乳腺癌照片有着分辨率高、单点象素深度大的特点,从而使得普通的乳腺癌检测算法会遇到
电离层在大气层的上层,是地球附近空间环境的重要组成。从电离层发现至今,电离层探测技术和电离层理论得到长足发展。GPS技术的出现开启了研究电离层的新纪元。为了实现对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