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癫狂”中的清醒——论戈尔丁对人性的持拷问

来源 :辽宁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venni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威廉·戈尔丁是英国为数不多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他的作品以其对人性的深度描述以及对当今世界人类境况的高度关注而著称。在作品中戈尔丁从非理性角度对复杂人性加以审视,挖掘人性中隐藏的邪恶,从而得出结论——人类的本性是非理性的。人类的堕落不可避免,人性构成中的非理性成分之庞大已经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想象。人类套上了原始欲望的枷锁,生存一片混乱。然而长期以来,人们对其小说创作的研究还是局限于单个作品的“情节-人物-主题”式的直线批评模式,而从总体上考察戈尔丁对人性的独特理解,却是鲜有人问津。本文主要从《蝇王》《金字塔》《品契·马丁》《黑暗昭昭》等几部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入手,着重分析作品中的主题、人物、情节、创作手法等,从而揭示成就这种人性邪恶作品的精神内蕴——人类的本性是非理性的。   引言——学术史调查部分,主要介绍了戈尔丁的生平,文学创作的情况以及国内外对戈尔丁研究的现状和成果。   第一章——戈尔丁对人性独特看法形成的成因。简要概述了戈尔丁对人性本质的独特理解,并且从兴趣爱好、非理性思潮、二战的经历以及文学传统等方面论述了形成这种观念的成因。   第二章——人类本性的“膨胀”。着重介绍了戈尔丁对人性本质的深刻体察,并以《蝇王》、《黑暗昭昭》、《金字塔》为例阐释作品中呈现出的人性中的非理性。   第三章——非理性的艺术之美。主要从情节的设置,人物的塑造、意象的运用、寓言模式的效仿等艺术手法分析戈尔丁在作品中是如何呈现人性的本质的。   第四章——黑夜里的微光。主要探讨了戈尔丁为人类铺设的救赎之路,以及引发的思考。本文的结语主要概括了戈尔丁作品的不足之处。  
其他文献
贺铸是北宋一位重要词人,本文聚焦其词外部呈现的主要特点——化用前人成句,从接受再创作的角度深入考察这一现象。不同于用典研究重点关注贺铸词的用典范围及来源,本文着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