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有关儿童社会退缩的研究成为儿童社会性发展领域研宂的热点。社会退缩泛指儿童跨情境、跨时间,在陌生和熟悉环境下都表现出的独自游戏、消磨时光的行为。Ascendorpf从动机理论出发将社会退缩分为害羞、社交淡漠、逃避型三类。已有的社会退缩研宂多采用同伴评价法、教师评价法、父母评价法和观察法进行,这些方法多是对儿童的外在行为表现进行评定,却难以反映儿童内在的动机。其次,已有研究专注了不同文化情境中各种类型社会退缩的适应功能,却鲜有研究关注社会退缩适应功能的发展特点。最后,认知神经科学技术的兴起为我们了解社会退缩的生理机制提供了重要支持。但已有研究更多关注害羞儿童,对其他类型社会退缩的研究开展的并不多。鉴于此,本论文拟引进害羞和社交淡漠的自我报告测评工具,验证其在中国文化下的适应性。在此基础上,考察不同类型社会退缩适应功能的发展特点,并借助事件相关电位技术考察两类社会退缩行为在生理机制上的差异。论文由三个独立的研究组成:研究一,自评害羞和社交淡漠量表的修订。问卷施测结果表明,害羞、社交淡漠自我报告问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以及项目区分度。研究二,害羞与社交淡漠适应功能的发展特点。研究结果表明,害羞与教师评价相关外化问题存在年级差异,初中比小学预测作用更大,并且由小学的正向预测到初中的负向预测:害羞与教师评价相关学习问题存在年级差异,初中比小学预测作用更大,并且由小学的负向预测到初中的正向预测社交淡漠与自尊存在年级差异,预测作用随着年级升高不断减小,并且由小学的负向预测到初中的正向预测;社交淡漠与教师评价相关学习问题存在年级差异,预测作用随着年级升高不断减小,并且由小学的正向预测到初中的负向预测;社交淡漠与同伴接纳存在年级差异,预测作用随着年级升高不断增大,并且一直是负向预测。研究三,害羞与社交淡漠的生理机制差异研究。采用Go/No-Go实验任务施测,以实验情境(恐怖、非恐怖)、电极位置(左额FC1、右额FC2)为被试内变量,以被试类型(常态、社交淡漠、害羞)为被试问变量,做2*2*3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脑电成分N2在被试类型上差异不显著;相比于左额叶区,右额脑区波幅比较活跃;社交淡漠儿童在非恐怖情境中的N2波幅显著大于恐怖情境中的波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