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红楼梦》位列我国四大名著之首,代表着中国古典文学创作的最高峰。其内容丰富、包罗万象被誉为“中国文化百科全书”。自18世纪30年代起,《红楼梦》的外译本开始不断涌现,但对于《红楼梦》这类长篇巨制的文化经典而言,节译是中国(古典)文学“走出去”的“开胃菜”,好的节译本是引导外国读者和进行全译本乃至原著阅读的有效通道。王际真(Chi-Chen Wang)和麦克休姐妹(Florence and Isabel McHugh)的《红楼梦》英语节译本先后于20世纪20、30年代和50年代在英语世界出版,曾被称为红楼梦翻译史上的“两座里程碑”。当前有关《红楼梦》外译本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全译本,节译本尚未受到应有重视。同时,先贤有关《红楼梦》节译本研究主要局限在词汇、句法等翻译方法、技巧方面,鲜有对译本风格的全面考察,基于语料库的量性结合研究微乎其微,因而该研究有着突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一方面,从语料库的角度对王氏和麦氏姐妹的研究,对丰富《红楼梦》节译本的研究成果,提高现阶段有关《红楼梦》研究的全面性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在当今“文学世界主义”的潮流中,对《红楼梦》节译本的个案研究对于我国古典文学巨著的翻译和“走出去”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通过自建《红楼梦》英文节译本小型单语语料库,利用语料库检索软件WordSmith 5.0对王际真和麦克休1958年《红楼梦》节译本的标准类符/形符比、词汇密度平均词长、平均句长、语篇衔接、文本可读性等方面进行整体语言特征的对比和分析。同时还对王氏和麦氏两个英文节译本情节整理后与源文情节进行对比,对两个英文节译本编译策略的侧重进行分析。在两英文节译本翻译技巧的考察上,本文选取两节译本人名、地名及称谓翻译为切入点,深入文本探讨两个文本在翻译方法上的异同。研究发现,第一,在整体语言特征上,两英文节译本均有着明显的的翻译语言特征。具体而言,王译本倾向于口语化的翻译风格,使用简短的词汇和变化简单地句式降低文本的阅读难度;而麦译本则较多采用书面化的正式词汇和长短句相结合的句式,使得文本在阅读难度上略高于王译本。笔者认为,两个译本的译者的目标读者差异及其各自译本源语的不同对两译本出现风格差异有着重要的影响。第二,在编译策略问题上,两译本采用删节、概括、补充和调整的方法,将120回的《红楼梦》进行压缩并分别节译至40回和50回。通过对比两译本在上述四种编译策略上的异同,笔者发现两译本均选择将一些与宝黛钗三人关联较小的情节事件进行删减,但在小人物如刘姥姥、倪二等人相关的情节上,王译本受美国现实注意的影响对其进行保留。对于书中大量虚幻的梦境或神话部分,麦译本将其视为《红楼梦》道教主题的一部分进行保留。第三,在对两译本翻译技巧考察上,王译本首创了人名翻译男性译音、女性译意的方法,随着王译本1929年译本的流通,麦译本一定程度上受到这种翻译方法的影响。但整体而言,王译本是译音与译意相结合,而麦译本仿照西方名称,如Prince和Princess等,进行仿译。此外由于两译本的译者对中国文化的理解程度不同,两译本在称谓的翻译上凸显出明显差异,总体而言王译本侧重于异化的翻译策略,借助注脚帮助英语国家读者对中国文学作品的理解;而麦译本倾向于归化的翻译策略,对于不了解中国文化的读者而言可能对造成一定的误解。本文对王氏和麦氏两个英文节译本从表面语言特征逐步深入文本对译本风格进行分析,发现两个译本以其各自的风格为西方读者展示了不一样的《红楼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