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预警震级测定技术研究

来源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 | 被引量 : 10次 | 上传用户:tadpoleF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震预警技术是国内外新发展的一种有效的地震减灾手段,对减轻地震损失、降低地震次生灾害和减少人员伤亡具有重要的意义。预警震级测定是地震预警技术的关键技术环节,对后继的警报发布和目标区域地面运动估计有极为极为重要的影响。在满足地震预警时效性要求的前提下,本文重点研究了震相自动捡拾方法、预警震级测定方法以及震级大小和震源距对预警震级测定的影响。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在国内外地震预警震相捡拾研究的基础上,应用长短时平均(STA/LTA)方法和AIC方法进行了P波震相自动捡拾。震相捡拾算例结果表明,P波震相可以得到相对精确的捡拾结果,自动捡拾结果与人工捡拾结果相对误差较小,自动捡拾结果可用作震相初至时间。(2)在国内外地震预警震级测定研究的基础上,应用卓越周期Tp方法和峰值位移幅值方法分别进行预警震级测定。预警震级测定算例结果表明,相比卓越周期方法结果的表现,峰值位移幅值方法的稳定性更好,拟合结果的离散程度更低。(3)应用大量强震记录并分震级和震源距区间进行了预警震级拟合工作,考虑了近震源记录的S波段的有效利用,对相同震源距区间记录的P波段和近震源记录的S波段不同时间长度的震级拟合结果进行了分析,确定了P波段和S波段不同震源距区间内的预警震级测定时间。(4)在不同震级、震源距区间内,对比了P波段和S波段基于垂直向、水平向和三分向合成的幅值参数的拟合结果,分析了不同记录分量对预警震级测定结果的影响。综合考虑拟合结果的稳定性及拟合震级的标准差,推荐使用P波段和S波段三分向合成记录进行预警震级测定。在相同震级区间内,分析了震源距对预警震级测定拟合结果的影响。(5)对不同震源距区间内的强震记录进行了整体拟合,并将结果与相同震源距下的不同震级区间的拟合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了不同震级区间对预警震级测定的影响。结果表明,在P波段,分震级区间拟合结果与全震级区间的拟合结果并不是完全一致的,分震级区间的拟合结果呈平缓的曲线,在大震区间有明显的震级饱和现象,在S波段,分区间震级拟合结果与全震级区间的拟合结果契合较好,没有明显的震级饱和现象。
其他文献
由于地震动衰减关系在工程地震中的重要作用,几十年来一直是研究的热点,研究者发表了上百篇的研究成果。其中,大部分是经验性的,即从大量的强震记录中总结出地震动衰减的主要影响
漏失是供水行业普遍存在的现象,世界各国都把供水管网的漏失控制作为一项重要课题来研究。而要想从根本上解决漏失问题,应对漏失原因及漏失机理进行分析,研究、开发有效的漏失定
为了更好地理解重交通区地面径流中重金属污染,本文以南京绕城公路马群段为研究对象,进行降雨、路面沉积物及路面径流重金属监测试验、静态沉降试验和渗滤试验。   考察了降
我国是个多山国家,随着西南地区的大力开发建设,越来越多的经济活动在山区展开,比如筑路、开矿、修建水坝等,这样就涉及到大量的以滑坡为主的地质灾害问题;另外,随着城市交通工程的
悬索桥是我国最常用的特大型桥梁之一,在使用过程中,车流量很大,负荷重,为国民经济建设具有不可低估的意义,锚碇是悬索桥结构的主要承重构件之一,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以往
由于混凝土结构裂缝形成及扩展的复杂性,导致裂缝宽度计算的复杂性。至今,国内外已提出了多种裂缝宽度计算模型,各模型考虑的因素不尽相同,表达形式亦各异。本文针对钢筋混凝
近年来的震害表明,基于强度的设计方法虽然减少了地震中的人员伤亡,但建筑物破坏所造成的巨额损失严重超出了人们所能接受的程度。在这一背景下,90年代初美国学者提出了基于性能
随着建筑加固改造业的不断发展,加固改造理论与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得到了迅速发展,并获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实际加固改造工程中经常涉及新旧混凝土的连接问题,而新
随着西部大开发的进程,在西北黄土地区进行的机场工程建设越来越多,由此而引发的黄土高填方地基沉降问题备受学术界及工程技术人员的重视。本文在总结分析国内外关于机场高填方
近年来,由于输变电线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角钢输电塔结构在工程中被使用,从而带有节点板的K型角钢节点在输电塔结构中被广泛使用。但是目前国内外尚没有针对输电塔半刚性连接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