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工作、生活节奏的逐步加快、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便利出行的需求也日益增加。同时,我国民航技术的日渐成熟也为这一需求提供了客观条件,越来越多的乘客将飞机作为出行的首选交通工具。飞机在巡航时,飞行高度大约在万米以上,机舱外温低至-55℃,气压仅有海平面的五分之一,空气湿度接近于零,舱外环境十分恶劣。飞机座舱作为一个隔热狭小且半密闭的特殊空间,舱内的环境质量决定着机组人员以及乘客的舒适性。然而在飞行过程中,有很大一部分乘客对乘坐环境的舒适感感到不满意,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精神低沉烦闷、乏力嗜睡、眼部干涩、咽部干痒、头晕头疼等不适症状。由于乘客的个体差异,主送风空调系统不能满足每个乘客对舒适性需求,在此情况下机舱个性化送风系统被广泛应用于现役飞机。因此,本文基于一种新型的座椅靠背个性化送风形式,从人体主观感受的角度出发,研究送风量、送风温度对人体舒适性的影响,并将研究结果与传统上方喷嘴送风相对比,同时结合PMV计算方程、皮肤温度等客观参数对主观问卷进行验证,进而对座椅送风量范围提出合理建议。本文利用重庆大学城市建设与环境工程学院实验楼203室的三排座椅飞机实验舱模拟真实飞机的座舱环境,招募20名受试者,均为健康的在校大学生(男生10名,女生10名),实验设计12个环境工况(送风温度分别为22℃、24℃、26℃;送风量为0.25L/s、0.5L/s、0.75L/s以及受试者自调节送风量),本实验分为两个阶段,前85min的送风量为固定值,每一温度下座椅送风量分别为0.25L/s、0.5L/s以及0.75L/s,80min之后自受试者可根据自身舒适性需求调节送风量大小,每次实验总时长为110min。在此期间通过主观调查问卷收集受试者的舒适感变化情况,同时有专人实时控制并记录相关环境参数。主观调查问卷包括热感觉投票、热舒适、空气品质感知、空气新鲜感以及整体环境满意度等,同时对受试者皮肤温度进行测试。对实验数据的总结和相关分析发现:座椅送风与上方喷嘴送风相比,其送风量在相对小的情况下即可满足人体舒适性。在座椅送风时,疲劳乏力、精神低沉、注意力不集中三个不适症状出现的比例仅为20%,相对上方喷嘴送风有较大改善;风量对热舒适的影响较为明显,温度偏高时,人们渴望通过相对大的送风量(大于0.75L/s)来改善热舒适;22℃与24℃送风时的空气品质感知差异不大,但22℃与26℃的空气品质感知存在明显差异;风量对整体环境满意度的影响较为明显,温度偏高时,人们渴望通过较大的送风量来提高对整体环境的满意度,而温度在中性或偏低时,相对小的风量即可满足人们对整体环境满意度的需求。热感觉对风量的允许范围较大(0~1.35L/s),而热舒适对风量的允许范围相对较小(0~0.87L/s)。在风量自调节阶段,24℃的风量为0.6L/s,各项评价均较高;22℃时自调节后的风量为0.42L/s,各评价结果除热舒适外,其余四项都在可接受范围内;26℃时自调节后的风量为0.83L/s,除整体热感觉外,其他评价也均在可接受范围内。座椅送风时,风量对温度有一定的补偿作用,即使在偏低或偏高温度下,依然可以通过调节风量使多数主观感受趋于较高值。综上,本文将给出满足人体舒适性的座椅送风量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