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母亲在人们的概念里是自我生命的守护神,因此对母亲命运的关注就是对人类命运的关注。母亲形象是现代文学史上一个颇具内涵的人物形象,并随着时代的前进和主流话语的变化而变化着。在对母亲形象已有的研究中,大多是集中在“五四”时期女作家笔下的母亲形象或是某一作家(如鲁迅和张爱玲)笔下的母亲形象的研究,也有把现代文学中的母亲形象作为一个形象系列的研究,但结合作品分析的太少,过于笼统,与母亲形象自身内涵的丰富性不对称。本论文在吸收和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作品出发,将现代文学中的母亲形象依据时代的变化和相近的特征大致分为四类:诗化情感型或理想型母亲形象、为奴隶或被损害的母亲形象、觉悟型或坚强型的母亲形象、复杂型或心理不健康型的母亲形象。四类母亲形象依次集中出现在五四时期、二十年代、三十年代及四十年代。当然这只是人为的分法,各类母亲形象还存在着并存发展现象,并不构成完全的时间意义。对每一类母亲形象进行分析时,论文结合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在吸收前人观点的基础上,尽量采用自己的观点和方法,力求做到全面和客观。母亲是一个拥有多重身份、拥有多重欲望的女性,她不仅具有母性、还有妻性和女儿性。因此,在研究中,不仅要突出母亲的“母性”对母亲命运的影响,如觉悟型的母亲正是身上最原始的母性力量促进了她的觉醒。我们还要看到母亲作为一个人,当自己最基本的欲望得不到满足时,母性也会畸变,如复杂型的母亲有的就是正常的妻性得不到满足而导致母性的畸变。对母亲人性中的善,我们赞美。对母亲人性中的恶,我们也应该正视。在对各类母亲形象进行分析时,本文结合现代中国的社会环境、时代背景,采用了女性主义以及马斯洛心理学和弗洛伊德哲学的一些内容作为理论支撑对作品进行系统的分析和研究。四种母亲形象依此类推,各有特点,共同演绎着现代文学中母亲的风采。通过对四类母亲形象的分析和评价,在四类母亲形象的嬗变中,我们可以发现母亲形象的塑造越来越成熟,也标志着现代文学的日益成熟。从嬗变中,我们也发现文学的一些规律,当文学和政治活动联系紧密,和主流话语越靠近,它就越容易概念化和模式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