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外周静脉留置针的有效建立是确保手术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每位手术患者进入手术室后均需要留置一枚静脉留置针,以便于麻醉给药、抢救和输血输液等。然而,在静脉留置针的临床手术应用中,由于大量麻醉高渗液体的输注、操作方法不规范、巡视不及时而发生并发症的风险极高,影响静脉留置针的使用效果和留置时间,为病人带来不必要的痛苦和经济负担。本研究主要运用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Healthcare failure mode and effect analysis,HFMEA)模式做好风险管理工作,在失效发生前就进行预计和量化的评估,使复杂的医疗风险处理变得更加程序化,易感知。针对HFMEA提出的高危险问题找出因果关系,按照美国著名质量管理专家戴明提出的动态循环的管理模式,计划(Plan)、实施(Do)、检查(Check)、行动(Action)即PDCA循环制定方案,落实改进措施,评估方案,持续改进,保证提高护理质量和患者的满意度,降低导管相关并发症的发生,使导管效果得到最大限度的体现。目的:1.调查手术室外周静脉留置针的使用现状及拔除原因;2.探讨有效降低手术室外周静脉留置针并发症的护理方法;3.运用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对手术室外周静脉留置针操作及维护流程进行改进与优化,建立标准化操作维护流程。方法:1.调查2015年9月-2016年3月在一汽总医院行全麻手术治疗并于手术室内留置外周静脉留置针患者120例,作为对照组。2016年5月-2017年11月在一汽总医院行全麻手术治疗并于手术室内留置外周静脉留置针患者120例,作为干预组。2.运用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的方法,组建预防手术室外周静脉留置针并发症团队;绘制留置针维护流程图;找出失效模式及相关影响因素,计算失效模式危机值,按照危机值大小顺序排序,对于需要优先解决的问题采取相关措施进行改进。3.将HFMEA管理模式应用在临床实践中,比较HFMEA的管理模式实施前后手术室外周静脉留置针并发症发生的种类和发生率。通过统计分析探讨HFMEA管理模式在降低手术室外周静脉留置针并发症中的应用效果。结果:1.对照组导管堵塞发生16例,发生率为13.33%,干预组4例,发生率为0.33%,对照组Ⅰ级渗出或外渗发生5例,发生率为4.17%,干预组Ⅰ级渗出或外渗发生2例,发生率为1.67%,对照组Ⅱ级渗出或外渗发生2例,发生率为1.67%,干预组Ⅱ级渗出或外渗发生1例,发生率为0.83%,对照组皮下气肿发生17例,发生率为14.17%,干预组皮下气肿发生5例,发生率为4.17%。干预组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患者的满意度对照组87.58±5.99分,干预组96.23±2.35分,干预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比较HFMEA实施前后的RPN值,结果显示7项潜在失效模式总RPN值由实施前的10.28降低到5.09。结论:1.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可降低外周静脉留置针并发症的发生率2.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的运用可提高患者的满意度3.本研究为临床降低手术室外周静脉留置针并发症提供了有效的护理及管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