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对不结球白菜芜菁花叶病毒的抗性鉴定、电镜诊断、抗性的生理生化机制及其遗传模型进行了相关研究,主要内容如下:1.采用大田病圃人工诱发鉴定和温室人工苗期诱发鉴定的方法,对8份不结球白菜品种进行了TuMV病害的抗病性鉴定,结果表明:可以用温室人工苗期诱发鉴定结果代替大田病圃人工诱发鉴定结果,接种的最佳时期为三叶一心期,接种的最佳浓度为150μg/mL。2.研究了具有不同抗性的不结球白菜品种在接种芜菁花叶病毒前后,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苯丙氨酸解氨酶、多酚氧化酶的活性变化趋势,并结合病情指数作了简单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抗病品种健康植株的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低于感病品种,过氧化氢酶、苯丙氨酸解氨酶、多酚氧化酶活性则高于感病品种。接种后4种防御酶活性明显升高,抗病品种对病毒表现出较高的敏感性,各种酶活性明显地高于感病品种。相关性分析表明,抗病性与接种后酶活性变化幅度关系密切,4种酶活性变化均与抗病性呈正相关,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776、0.9591’、0.9774’、0.9991’’,其中多酚氧化酶活性与抗病性达到极显著水平,接种后第8天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与抗病性呈显著正相关(r=0.9575*)。3.选用对芜菁花叶病毒抗性差异明显的两组合亲本材料003-R-5×003-S-4、014-R-4×109-S-8配制P1,P2,F1,BC1,BC2和F2世代组合,对试验结果进行正态检验和遗传模型分析,并通过最小AIC值法,选出最适遗传模型,同时进行了遗传参数的估算。结果表明,抗性遗传符合一对加性-显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模型(D-1),抗性的显性效应不明显,呈负向部分显性,且显性效应是由主基因控制的。对不结球白菜抗性性状的改良要以主基因为主,同时注意显性基因负向效应的影响。多基因遗传率大于主基因遗传率,环境方差占表型方差比例较大,容易受到外界环境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