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Corpus-based Study of Gustatory Words: Sweet, Sour and Bitter in English and Chinese from a Cognit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uple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基于语料库,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对比分析了汉语中的“甜”“酸”“苦”和英语中的sweet,sourandbitter这三组味觉词,旨在探索味觉隐喻的工作机制及其对诸如感官域等目标域的投射及其投射规则和原理。
   基于修辞学的传统研究认为通感是一种修辞方法。自从1980年Lakoff和Johnson出版了《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认知方法代替了传统方法,并被引入到了对于通感的研究中。本论文中,由摘自CCCL和BNC语料库大量的研究实例证明汉英味觉词隐喻通感共同性远远大于它们的差异性。生活中通感具有隐喻一样的普遍性,而且在同样存在诸如“艰难经历是苦的”等概念隐喻以及其在语言层面成系统的表达。这主要是人类共同的生理和心理基础还有共同的认知模式(认知的普遍性)决定的。
   进一步研究表明,尽管基于认知的普适性人们对于基本味觉词的认识相同,但基于这些基本味觉感受的通感隐喻的目标域却有一些差别。不同的思维模式和文化背景差异导致了投射空缺,概念隐喻的不同阐释和同一隐喻的不同理解。另外本文利用常见并被学界接收的三种隐喻理解机制:对比模型,特征赋予模型以及概念整合理论检验了通感隐喻,发现了一些普适规律的同时也发现通感隐喻的理解有自己特性。普通隐喻源域至目标域的映射是有选择性的,结构性的,而通感的映射是完全的,整体的。同时本文考察了通感隐喻的句法功能和语义特征,对于苦,在汉语中只能作为形容词以加深寒冷的程度,如苦寒,而其英语中的相应的bitter却能直接作寒冷的意思解,对中英文酸、甜、苦的隐喻映射的共性和差异进行了对比,并用认知语言学理论解释它们不同的句法功能和语义特征,以让语言学习者或者翻译者更加意识到认知模式的不同导致两种语言中存在的差异。
   通感隐喻基于“感官意象”(此文中主要研究味觉意象)指向不同目标域的意象图式的映射。由于作为源域的味觉词的感受基于认知的普适性而相差无几,所以目标域的不同就可能会因为映射的目标域的选择而造成了不同。所以本论文对映射的方向和目标域的选择机制做了详细的研究。
   本文对于揭示通感隐喻及其认知基础的理解有一定意义。在理论层面,本文丰富了通感的研究,揭开了通感的面纱,为揭示语言、文化、心智的关系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角度。同时,验证和支持了Lakoff和Johnson提出的隐喻的认知理论。在实践层面,本文将帮助语言工作者掌握通感隐喻的实质,提升语言学习或教学,提高语言能力,使跨文化交际更加有效。
其他文献
期刊
期刊
英语短语动词(English phrasal verbs)是英语成语的一个重要类别,在句法上充当一个动词的作用。动词加上副词或介词或两者兼有(有的语言学家把副词和介词统称为小品词),就构成短语动词,在语义上表达一个不可分割的完整动词概念。短语动词因其在结构上的固定性、意义上的完整性及使用上的离合性成为现代英语词汇的一大特色,也是语言学界长期关注的问题之一。对短语动词的传统研究主要以转换生成语法为框
期刊
埃德加·爱伦·坡是美国浪漫主义文学大师,也是美国民族文学的奠基人之一。虽然生活在十九世纪,但作为一位诗人、文学评论家和短篇小说作家,他对后世作家具有极大的影响。后人称他为西方颓废文学鼻祖,唯美主义文学的先驱,美国侦探小说的开拓者及变态心理的探索家。如评论家所认为的,是埃德加·爱伦·坡、华盛顿·欧文、纳撒尼尔·霍桑和其他几个重要作家奠定了真正的美国文学传统。生活在美国资本主义飞速发展时期,他不能理解
学位
期刊
期刊
尤金·奥尼尔是美国伟大的戏剧家,曾四次获得普利策奖,并在1936年赢得诺贝尔文学奖,对美国戏剧及文化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奥尼尔所处的时代,正是美国从自由资本主义进入垄断资本主义的时代,种种社会弊端逐渐凸显。作为一个希望通过戏剧来展现真实人生、表达自己对生活和社会的严肃思考的一位作家,奥尼尔在他的许多作品中突出表现了一个时代的美国人精神上的追求、失落和幻灭,细致入微地刻画了人类丰富的内心世界。  随着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