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缔合产生超冷铯分子中的量子现象研究

来源 :山西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jie36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寻求大量产生基态冷分子或超冷分子的高效、可控的方法是目前国内外原子物理界的一个研究热点。由于分子具有较原子复杂的多的能级结构,研究其中的量子现象无论对量子理论本身还是对实现分子凝聚都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光缔合产生超冷铯分子及其光谱特性的分析,首次提出可以用一个有效的四能级模型来描述其合成过程,其中两个上能级由0-g(6s+6p3/2)双阱中的激发态能级组成,并通过隧穿机制耦合在一起。基于该模型,我们对光缔合产生超冷铯分子中的相关量子现象进行了详细研究。主要内容概括如下:  首先,在平均场近似的框架下,引入受激拉曼绝热转移的光脉冲,结合数值求解微分方程组及解析方法,就铯原子凝聚产生铯分子凝聚的最佳条件进行了详细研究。研究发现:在扩展“双光子”共振(包括双光子过程、平均场修正和两激发分子能级之间的隧穿耦合)条件下,可以找到一个高效率的、稳定的原子分子转换条件。在当前实验所允许的(较小的泵谱光Rabi频率)情况下,提出两种方法来获得高的转换效率。第一,在两激光脉冲的有效Rabi频率相等的条件下,调节两脉冲的失谐差,同时最优化参数延迟系数α和脉冲持续T,可以得到高达87.2%的转换效率。第二,采用非相等的Rabi频率,在给定泵浦场有效Rabi频率和泵浦场失谐,调节dump场的有效Rabi频率,同时最优化参数两激光脉冲失谐差、以及α和T,可以得到80.7%的转换效率。  其次,在弱探测光场条件下,通过解析和数值求解系统满足的主方程,分析系统对探测光的吸收性质。研究发现:当两阱之间的隧穿耦合较强时,预言在这种新的四能级过程中存在一种量子双暗共振现象。如同在三能级系统中一样,该双暗共振现象不仅是冷分子产生的信号,而且也为两激发分子态之间的隧穿耦合机制提供了一个有力证据。同时,指出该双暗共振现象还可通过测量原子态的布居数变化而得到。本文也讨论了在实验条件下,系统的其它参数对探测吸收波谱的影响。  接下来,我们对冷的铯原子—分子系统中探测吸收波谱的线宽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两阱之间的隧穿耦合强度对吸收波谱中心峰的宽度有很大的影响。通过调节其隧穿耦合强度,可以得到比分子激发态线宽小很多的、亚自然线宽的吸收波谱。当隧穿耦合强度σ12=10γab1时,线宽仅为0.66MHz。这就为获得亚自然线宽波谱提供了一个新的、可控的方法。该研究意味着,可以利用这个四能级过程来获得更窄的线宽,此结果与传统三能级过程中窄线宽的获得相比,有较明显的优势,特别是在强的泵谱光强度和大的失谐条件下,仍然可以得到亚自然线宽的波谱线。  最后,对铯原子—分子凝聚系统中CPT态的动力学不稳定性和Landau不稳定性进行了初步的分析,期望找到不稳定区域的参数范围,这部分工作我们正在进行中。  该研究将有助于发展复杂动力学系统中的量子理论,并对非线性光学、精确波谱测量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其他文献
论文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FTIR)、X射线荧光分析法(XRF)、粉末X射线衍射法(PXRD)三种现代分析技术以及粉末显微组织鉴别法,对航天诱变育种中药材的整体内在品质特征进行了比较、分析和研究。首先,对生长旺盛、植株健壮的航天诱变育种板蓝根和防风两种药材的性状和显微组织进行了鉴别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太空组的板蓝根和防风的显微组织,与地面组的板蓝根和防风有明显差异,这说明航天诱变对搭载组的两
对于含氧化亚氮复合物光谱的研究和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其分子结构和特性,有助于其在医学麻醉,汽车加速,果蔬保鲜等方面的应用,而且对于减小其对大气造成的温室效应也有一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