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3年9月6日,我国5年期国债期货合约正式上市交易,为众多国债投资者提供了合适的利率风险管理工具。2015年3月20日,中金所推出10年期国债期货合约,丰富了国债期货市场的投资品种,也为国债持有者套期保值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国债投资者通过选择合适的国债期货合约对其所持有的现货进行套期保值,对冲掉利率风险,减少市场交易的不确定性,进而提高风险管理水平。但是由于我国国债期货的发展时间较短,其套期保值效果如何不得而知,针对于此,本文实证分析了5年期、10年期国债期货的套期保值效果。文章在综述套期保值相关理论及我国国债期货发展历程的基础上,采取OLS、VAR、VECM、BEKK-GARCH和ECM-BGARCH模型计算出相应的套期保值比率,并基于HE指标和HS指标分别评估了五种模型样本内外的套保绩效,结果显示:基于风险最小化的原则进行考虑时,五种模型都能够规避一定程度的利率风险,但对于样本内数据而言OLS模型的套保绩效最高,对于样本外数据则是ECM-BGARCH模型的套保绩效最高。基于风险-收益平衡的原则考虑时,则发现总是ECM-BGARCH模型的套保绩效最高。但是,当我们具体评估5年期国债期货对中债5年期国债指数的套保绩效时,则发现5年期国债期货的套保效果并不理想,而且我们随后分析5年期、10年期国债期货对不同剩余期限中债国债指数的套期保值效果时得出的结果不仅验证了这一结论,还发现10年期国债期货的套保效果也并不理想。综合来看,我国国债期货的套期保值功能并未得到有效发挥,从侧面说明了我国的国债期货市场还存在很多待完善之处,因此本文在最后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