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批评性报道是指针对现实中存在的问题、缺点或错误等所作的新闻报道,俗称“批评稿”。开展批评性报道,是新闻媒体履行舆论监督功能的重要方式,也是我国新闻事业战斗性的重要体现。近年来,我国一些新闻媒体采用批评性报道的方式,大胆地揭露了在党政部门、司法部门、经济部门中的极少数人利用职权贪污腐化、索贿受贿、失职污职、为非作歹的种种腐败作为,以及这些腐败行为给国家、人民造成的巨大损失,大胆揭露社会上少数不法之徒危害人民的生命财产和社会治安的种种劣迹,有力地促进了反腐倡廉工作,促进了社会风气的好转,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而《南方周末》是其中最著名的媒体之一,曾被誉为舆论监督的一面“旗帜”,发表了大量有广泛影响的批评性报道。在当今社会转型期,研究《南方周末》的批评性报道一定理论与实践意义。论文以《南方周末》2008年3月6日至2011年3月6日三年间所刊登的批评性报道为样本,对其进行定量和定性研究,以探究近三年来《南方周末》的批评性报道的特征。通过定量研究发现,《南方周末》非常重视批评性报道,批评性报道数量多,频率高,是《南方周末》日常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总的来说,《南方周末》的批评性报道呈现下降趋势;在版面处理上,《南方周末》也非常重视批评性报道,位置非常突出;《南方周末》的批评性报道很注意报道的时机,在每年的1、2月和10月报道量会大量减少;《南方周末》的批评性报道以建立法治为诉求,大量的批评性报道是有关法治问题的报道,也主要放在法治版;同时,也非常关注民生问题,在报道对象上以企业为主,有关政府机关的批评性报道,主要以地州市级政府为主;《南方周末》批评性报道主要以调查性报道、深度报道为主,既重视接近性又重视重要性、显著性。通过对《南方周末》2008年3月6日至2011年3月6日三年间刊登的批评性报道进行定性研究,发现其主要采取“政府监管问题”、“法治问题”、“官员腐败问题”、“弱势群体问题”、“社会道德问题”、“黑恶势力问题”、“人与自然问题”、“教育问题”等主题框架等进行报道的。《南方周末》的批评性报道的以上特征体现了《南方周末》一贯所秉持的“理性、正义、良知、爱心”办报方针,也体现了《南方周末》第三次转型,立场从“揭露”走向“建设”,目光从“民瘼”转向“国运”后对理性、建设性的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