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二唑类配体的d10金属配合物的合成、结构及性质研究

来源 :汕头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ohua089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开发具有光、电、磁、催化以及能源气体存储性能等功能材料,一直是配位化学领域的研究重点。其中,开发低成本、具有高发光效率及对外界刺激响应的固态材料,是功能配合物应用领域的热点之一。本课题设计合成了具有发光性能的金属有机框架(MOFs)材料、存在亲金属作用的CuI、AgI发光配合物,探讨了配合物对外界刺激(有机分子、无机离子、温度、溶剂极性等)的发光响应。  本论文的研究工作主要分为三个部分:  (一)设计合成吡啶基单羧酸类配体,羧酸及吡啶基团通过苯并咪唑连接,且咪唑基团不参与配位,可以作为潜在的发光识别位点。此配体与CdII自组装构筑了两例发光MOFs配合物,(1和2),对其中一个具有一维孔道的MOF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发光传感研究。研究发现:(1)1对部分有机溶剂有发光增强或发射峰位移的响应;(2)1实现了对Ag+的选择性发光识别;(3)1能在Eu3+/Tb3+混合溶液中进行选择性敏化Eu3+,从而实现对Eu3+的选择性发光识别。  (二)设计合成了四个含吡唑基的吡啶内盐型配体HL-I,改变苯环上不同的取代基来调控配体的不同电荷分离程度。此类配体与AgI自组装得到四个一维[Ag2I2]n链的配合物(3,4,5,6)。配合物的常温固态光谱都呈现出双峰发射,推测其高能发射的归属为XLCT/ILCT,低能发射的归属为LMCT。对配合物的变温光致发光性质在100–295 K范围内进行了研究,其高能发射峰随温度变化影响不大,而低能发射峰随温度降低发生蓝移且发光强度增加。此外,还初步探讨了此类配合物的溶剂致变色效应。  (三)通过含吡唑基的吡啶内盐型配体HL-I与CuI自组装,得到五个含不同配体的同构寡聚配合物,分别为7,8,9,10a,10b,其中10a与10b互为假的超分子异构体。配合物中有较为罕见的八面体构型 Cu4I4簇。研究了其常温/变温固态发射光谱,发现此类配合物都为单峰发射,且发射峰波长随温度的降低发生蓝移,具有较为明显的热致变色效应。探讨了此类配合物的发光机理,对发射峰进行了发光归属。
其他文献
能源问题日趋严峻,迫切需要人们开发替代能源。乙醇以其可再生、绿色无污染等优点受到重视。利用木质纤维素生产燃料乙醇是未来能源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既解决能源危机,又充分利
碳纳米管( CNTs)由于其优异的力学、热学性能而广泛应用于改性聚合物材料。CNTs对聚合物不仅可以增强还能增韧,但CNTs在聚合物基体中不相容分散性较差,限制了它的应用。因此,
有规整形貌的纳米粒子因其特殊的结构而具有很多特性,这使得合成具有规则形状的金属纳米粒子在最近些年越来越受到重视。在各种不同的体系里面,金属纳米粒子因它特殊的性质和在光子学,电子学和信息存储方面的应用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同时它还因为量子效应和超高的比表面积而被作为很好的催化剂用于各种有机反应中。不过大部分对纳米催化方面的研究涉及到的纳米粒子都是球形或者不规则的形貌。很少有研究用的是有特殊形貌的纳米
有机太阳能电池因其具有柔性、半透明、易于大面积印刷制备等优点,近年来在科研界引起了广泛关注。活性层材料作为有机太阳能电池研究的关键和基础,在早期的研究主要是基于聚合物给体材料的设计合成,近期基于可溶液处理的小分子有机太阳能电池迅速成为有机太阳能电池研究的热点之一,并且已经展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本论文基于4,8-双(三异丙基硅乙炔基)苯并[1,2-b:4,5-b′]二噻吩(BDT-TIPS),5,1
纳米材料以其奇特理化性质和在化学化工、环境、生物材料、生物医学等领域的巨大应用潜力,而成为了国际研究的前沿热点领域。近些年来,探索纳米材料结构与性能的关系、研究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