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支气管哮喘(bronchial asthma)是目前严重影响患者健康和生活质量的疾病,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西化、都市化,哮喘患者人数明显增加。哮喘发病机制为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T细胞、中性粒细胞、气道上皮细胞等多种细胞和细胞组分参与引起的特异性的慢性气道炎症,可累及气管壁,导致气流限制和气道高反应性。其发病过程是多个因子、多种炎症细胞及炎症介质相互联系并相互作用而导致的。目前,肿瘤坏死因子-a(TNF-a)、透明质酸(HA)和羟脯氨酸(HP)在哮喘的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得到了相关的研究。TNF-a是一种具有广泛活性的前炎性细胞因子,是哮喘发病过程中的重要因子,参与了哮喘疾病的整个发生过程,其基因型的改变对患者哮喘易感性有重要影响。HA是一种以氨基乙糖为单位的大分子聚合物,由间质细胞等合成,是机体炎症反应的一种特征性标志物,可以降低血清IgE的水平,在哮喘中有抗过敏作用,它作用于CD44,还可以抑制IgE-F受体(FcεRI),可作为“工具”加速药物在体内的转运。HP是胶原蛋白所特有的一种非必需氨基酸,在胶原蛋白中占13. 4%,是胶原转换的特异性生化指标,也是组织重建胶原纤维增生的一个重要指标。支气管哮喘时气道重塑的重要病理改变和气流阻塞的重要原因之一为缺氧性肺动脉高压,而此时有胶原沉积在肺动脉上,表现为循环中HP增加。本研究旨在探讨TNF-a、HA和HP在支气管哮喘发生及发展中的作用;肺功能在哮喘患者治疗前后的变化及意义;各因子与肺功能是否存在相关性。研究受试者为:健康成人11人,为对照组(A组):男5例,女6例,平均(41士13)岁,支气管哮喘患者(B组):男19例,女16例,平均年龄(55士15)岁。哮喘组按发作期与缓解期分为B1组及B2组。放射免疫法分别测定各受试者血清TNF-a和HA,比色法测定血清中HP的含量,哮喘患者于治疗前后行肺功能检查,包括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最高呼气流量(PEF)、最大自主通气量(MVV)、用力呼气中期流量(MMEF75/25),并经过系统自动生成各测量项目实际值占预计值的百分比及FEV1改善率。另外测量1秒率(FEV1.0%)即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占肺活量比值(FEV1/ FVC)。各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最终得出结论为: TNF-a为哮喘发生发展中的重要因子,与FEV1.0%存在负相关性,有望成为哮喘治疗的靶因子;HA在哮喘发病中有重要作用,可反映气道炎症的反应过程及疾病的严重程度,其在气道重塑等方面的作用仍有待进一步的研究;血HP水平可间接反映出肺泡壁损伤的程度,对评价哮喘疾病状态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