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的神化与神话——特殊语境下的中国大众文学

来源 :福建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neykak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20世纪是革命、战争、运动、改革此起彼伏的动荡世纪,以普通民众为主体的“大众”在政治生活中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甚至被“神化”。大众文学在20世纪的中国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在20世纪初期、中期和晚期,都出现了大众文学热。采用历时性的描述方式从语境角度对它进行历史考察和理论思辨,重点探讨它产生的“合法性”,不难发现它的兴起与文学的外部因素和文学的内部因素产生了巨大合力休戚相关,它的价值、功能和结构三重规定常常一体化。尤其是大众文学的宣传启蒙功能和娱乐宣泄功能分别在革命语境和商业文化语境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强化。但是两种不同语境中的大众文学对“大众”的膜拜不过是各取所需的策略性选择,深刻影响了大众文学的健康发展,使它常常处在被政治激进主义和商业物质主义“胁迫”,不得不与之“合谋”的尴尬状态。革命政治语境中的大众文学随着政治影响的加剧,文学性被严重削弱,几乎沦落为政治宣传的工具;商业文化语境中的大众文学受到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思潮的影响,几乎沦落为亚文化圈中的“通俗”文学。尽管不可否认20世纪中国的大众文学无论是在文学内部或者是在文学外部,如在文学内部的文体建设上及文学普及教育上,在文学外部的政治宣传及商业文化的建设上,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它的问题也不容忽视。
其他文献
传统企业转型不是什么新话题,在PC时代,互联网转型最具代表性的动作就是建网站,结果大家也都能看到:大大小小的企业,或大或小的企业网站,难得内容丰富兼具实用,更多的给人印象模糊,甚至内容乏味,视觉可憎。但不管怎样,PC时代的企业网站,自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走到今天,移动互联网时代,传统企业转型的必备标配,是自媒体。  自媒体的定义,往大里说,是谓“人人皆媒体”或者“万物皆媒体”,我不是个学者,不想去
本文运用语言类型学的理论和框架,对资源延东直话的语法系统作出了全面、细致的描写和分析。   本文分为七章:第一章是导言,介绍了本文的研究目的、理论框架、材料来源。第二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彼得堡书写”从属于俄罗斯文学“彼得堡文本”完整而统一的系统之中,它内蕴着俄罗斯文学“彼得堡文本”始终一贯的话语单元并彰显着陀氏(下文以陀氏指代陀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