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专业素质结构的优化是教师专业发展得以实现的基本途径。但长期以来,教育领域的研究往往受实证主义与科学主义的影响,具体到教师专业素质结构研究,受实证主义的影响,研究者往往追求教师的“专业性”,突出专业特质;受科学主义的影响,研究者偏向于对教师专业素质结构内容的分析,往往误读教师专业素质结构。这也是教师专业素质结构研究过程中存在的弊病,对于教育研究领域来说,不只是一种不足与遗憾,也是亟待需要加以改变的。本研究认为,教师专业素质结构的研究必然要打破以上两种模式,方能有所突破。研究中既要凸显实证也要重视科学。本研究认为,教师专业素质结构不单单是各元素的简单拼凑,每一专业素质既是单独个体,有其各自的核心要素,也是一个整体结构,相互渗透。研究的整体思路,是在回顾反思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调查和分析教师专业素质现状存在的问题,确立教师专业素质结构优化的具体路径,并试图构建教师专业素质结构优化的框架设想。本研究共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提出了研究的缘起,进行了相关概念的界定和文献的综述,明确了研究的思路与方法,指出了研究的创新与不足。本研究认为,即便学术界对教师职业是否是专业仍存争议,但教师职业可谓是正在成长的专业,是“准专业”的理念已然被社会所接受。教师专业化的实现主要依靠教师专业发展以及教师教育,而最为根本的却是教师专业素质结构的优化。我们说,教师专业素质结构是教师专业素质存在的状态。它最终以教师的有效教学行为加以彰显。本文开展教师专业素质结构优化的研究主要基于教师专业发展理论、教师教育理论以及有效教学理论。第二部分,在回顾反思前人有关教师专业素质结构研究的基础上,对中小学教师的专业素质进行现实考察。回顾前人研究发现,对于教师专业素质结构的内容研究,主要集中在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以及专业情意三方面。而本研究问卷的设计仍主要体现在专业情意、专业能力、专业情意三方面,但是,主要突出各教师专业素质的核心要素,并主要针对核心要素展开相应的调查与分析。调查表明,中小学教师专业素质存在诸多问题:专业情意缺失、教师总体反思能力偏低、专业知识失衡。具体表现为:教师自我认同感较差、缺乏专业追求、专业发展意识淡薄;缺乏专业性指导与主动反思意识;教师专业理论知识尚未夯实、教师内化理论为实践指导的意识尚未强化。以上教师专业素质存在问题,主要是受传统教育体制的牵绊、传统教育价值的失范、教师自身专业发展意识淡薄以及多角色职责障碍等的影响。第三部分,针对中小学教师专业素质存在的问题,基于教师专业发展理论、教师教育理论以及有效教学理论,提出教师专业素质优化的基本途径,与优化框架设想。鉴于教师专业素质的发展现状,教师专业素质结构的优化势在必行。教师专业素质结构优化的价值诉求是核心教学价值在教学中的彰显与充盈。基本途径主要包括:实现外在生境与内心自觉的良性沟通;彰显教育教学创造性,激发教师专业素质结构优化的内驱力:加强教师反思能力,提升教师专业素质结构优化的意识动力;教师教育,实现教师专业素质结构优化的重要手段;实现资源的整合,是教师专业素质结构优化的外在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