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随着医学发展,消化内镜在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已逐渐被广泛认识。据统计,美国每年可进行超过1千万例消化内镜检查及治疗。但消化内镜作为侵入性器械,加之其结构精细复杂,清洗消毒过程中可能存在的不规范操作以及不恰当消毒剂的使用均可能增加院内感染及病毒传播的风险。已有多篇研究表明存在内镜诊治过程中因不规范消毒致细菌交叉感染及乙型或丙型肝炎病毒传播的可能。做好内镜消毒、避免因消化内镜消毒不合格导致院内交叉感染的发生在整个医院感染控制环节中尤为重要。目前,2%戊二醛消毒液是最广泛应用的消毒剂,但随着长期的临床应用及研究进展发现其存在诸多不可忽略的负面影响。2016版《软式内镜清洗消毒技术规范》及多篇研究报道均指出,戊二醛消毒剂具有刺激性和致敏性,对皮肤、眼睛、耳鼻喉及呼吸道黏膜刺激症状尤为突出,可引发皮炎、结膜炎及职业性哮喘等疾病,甚至引起全身毒性反应;此外,消毒后残留的戊二醛可导致患者出现化学性结肠炎、腹部痉挛性疼痛甚至出血性腹泻。戊二醛消毒剂易在内镜及清洗消毒设备上形成硬结物质且不易去除,可影响内镜器械使用寿命。因此,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专家建议寻找并更换更加安全有效的内镜消毒液。过氧乙酸是一种强氧化剂,通过与酶、氨基酸、核酸等发生反应并裂解DNA碱基及双链产生作用,可杀灭细菌、真菌及病毒等微生物,已广泛应用于外科器械消毒及食品、制药等行业。为寻求更加高效和安全的消毒剂,保证消化内镜的消毒及使用安全,进行了本试验研究。目的本试验研究通过进行内镜消毒前后细菌培养、消毒后病毒检测及内镜表面有无细菌残留等方面的研究,将Ⅲ型过氧乙酸消毒液与2%戊二醛消毒液进行对比,评估Ⅲ型过氧乙酸消毒液的内镜消毒效果,从而为临床工作提供依据。方法按照2016版《软式内镜清洗消毒技术规范》规定的内镜清洗消毒流程,分别使用2%戊二醛和Ⅲ型过氧乙酸消毒液对内镜进行消毒,在指定步骤通过内镜活检通道采样,对采样标本进行细菌培养计数和致病菌检测,采用化学免疫发光法(CMIA)检测Ⅲ型过氧乙酸消毒液消毒后样本的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及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体(TP-Ab)水平,选取部分使用Ⅲ型过氧乙酸消毒液进行消毒的内镜连续采集样本5天,进行细菌培养计数和致病菌检测。使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及两因素重复检测方差分析,由95%CI范围决定P值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2%戊二醛消毒液及Ⅲ型过氧乙酸消毒液均能够使消毒后胃、肠镜菌落计数明显减少,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95%CI 29.351-113.685;P=0.058,95%CI-3.778-207.528;P=0.004,95%CI 26.853-134.016;P=0.088,95%CI-13.959-176.892);过氧乙酸组胃镜消毒合格率(97.83%)及总合格率(98.36%)均高于戊二醛组(92.86%、94.44%),两种消毒剂的肠镜消毒合格率均为100%;Ⅲ型过氧乙酸消毒液消毒后胃、肠镜取样样本中HBsAg、抗-HCV及TP-Ab均为阴性;连续采样5天的内镜在各时间点测得的菌落数目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Ⅲ型过氧乙酸消毒液能够达到对消化内镜高水平消毒标准,且经Ⅲ型过氧乙酸消毒后的内镜活检管道内壁无明显不易清除的细菌残留附着,可安全应用于临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