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受我国经济发展与社会转型的影响,传统的孝道文化受到冲击,使得城乡二元格局下的农村养老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如何有效解决农村养老问题也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基于此,本文以鄂西北易村为调查村庄,从养老需求与养老意愿两个角度出发,立足于村庄养老需求的供给现状和养老意愿的差异程度,试构建出适宜村庄养老实际和符合农民养老意愿的养老模式。为此,本文首先将关于养老需求、养老意愿及养老模式选择的学术观点进行了系统的回顾和梳理。然后以鄂西北易村为例,对农民养老需求的供给现状进行了描述,并根据调研数据,构建养老意愿影响因素的逻辑回归模型,具体探讨各因素对养老意愿差异的影响程度。最后,结合养老需求与意愿的分析,分别从宏观和微观上提出适宜的农村养老模式及相应的对策建议。研究结果显示:从养老需求来看,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需求仍处于一个较低的供给水平,对经济支持和生活照顾的需求远远高出对精神慰藉的需求。从养老意愿的回归分析来看,养老担心度受到性别、年龄、健康状况、儿子数等个体特征因素的影响。养老经济支持力则受到个体特征、家庭特征及养老态度三方面的影响。个体特征方面,女性、高龄老人、健康状况较差者倾向于靠子女养老;与之相反者则偏向于靠个人养老。家庭特征方面,子女数决定着子女养老或个人养老的选择。养老态度上的差别则对个人养老与政府养老的选择产生影响。在养老居住地选择上,居家养老意愿强烈,机构养老则成为丧偶无子女老人的最后选择。最后,基于需求与意愿的分析,本文提出农村养老模式框架的构建应基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微观上,以子女数和身体状况为标准,“有子女/身体较好”者适宜构建以自我养老方式为主,其他方式为补充的养老模式;“有子女/身体较差”者适宜构建以子女养老方式为主,政府养老方式为辅的养老模式;“无子女”者则实现由自我养老向政府养老过渡。宏观上,以养老需求为基础,逐步提高需求满足层次,实现农村养老模式由生存性养老向精神性养老的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