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IS技术在古镇保护管理中的应用——以磁器口古镇保护管理信息系统为例

来源 :重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permilk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古镇资源经过多次人为和自然破坏以后,数量上现在已经十分有限,保护和管理好这有限的古镇资源无论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延续发扬还是对地方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落后的管理模式与手段使得很难实现当前的许多管理目标。往往造成管理滞后、先破坏后保护等等问题。因此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技术来加强古镇的保护管理、提高管理水平和保护力度是一项十分必要和紧迫的工作;同时也是推进市政管理信息化,社会发展和科学管理的要求。 本论文以系统科学理论为指导,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应用系统工程理论和方法,通过对系统实现的目的与内容、开发的方法与技术,开发模型的选择及所需技术分析,进行了古镇保护管理管理信息系统的结构设计与功能设计。以此为依据,进一步分析了空间数据组织和数据模型,进行空间数据的结构设计,数据库的概念设计与逻辑设计,建立了统一的数据库。以SuperMapObject2003和SQLserver平台为基础,采用VisualBasic和Delphi作为二次开发工具,逐步开发出了基于GIS的古镇保护管理信息系统。在系统结构设计中分为输入编辑子系统、数据库管理子系统、系统管理子系统、专题分析子系统、三维显示子系统、排版输出子系统等六个子系统,系统功能设计上构建了图形属性浏览模块、地图操作模块、输入编辑模块、查询定位模块、专题分析模块、三维显示模块、排版输出模块七个功能模块,使系统结构较合理,服务功能较强。本文的突出之处在于将前沿的GIS信息技术与古镇保护管理需要相结合,综合集成了多种技术,开发出了古镇保护管理管理信息系统,为古镇保护管理提供了一种快捷、有效的工具,为以后的信息化管理发展奠定了基础。 通过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对古镇保护管理的信息化起到了推广和促进作用;对同种类型的信息系统的研究、现代化管理信息系统的逐步完善均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其他文献
运河复兴,承托着中华民族长远发展的期望。人、城、河的和谐共处,是世界所有逐水居民的共同心愿。中国大运河,作为举世瞩目的文化线路,作为城市记忆和市民情感的容器,肩负着
随着世界经济与科学文明的发展,文物资源的开发与保护越来越受到各国的关注。开展旅游是文物资源利用的一种重要方式。文物旅游对当地居民收入提岛、进而脱贫致富起了巨大促进
历史地看,城市的形成与演变无法归于某个单一的目的或原因。旧城区具有一次性规划建设的新城区所不具备的历史厚度、文化的复杂性。不幸的是,各地轰轰烈烈登场的旧城改造运动
本文针对中国当前小城镇形象,特别是少数民族小城镇形象建设方面存在的民族文化丧失、个性趋同的现状,提出了专门针对少数民族小城镇形象建设的、基于CIS、城市CI和中国古典园
本文以我国提出要建设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研究背景,旨在通过对陕西省礼泉县烟霞镇袁家村的调研,对其现在的建设和发展模式进行研究,从而了解袁家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或遗存
奥运会自其产生伊始就不是单纯体育运动的范畴,它的产生与社会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宗教甚至平民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早期的奥林匹克运动已经成为当时社会的一次城市庆
该论文从国际上文化遗产保护的真实性问题的发展出发,分析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对真实性的历史认识和现状,提出真实性原则对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和急迫性,初步架构文化遗产
本文通过对芬兰建筑师尤哈尼·帕拉斯马的建筑理念及其作品的研究,在讨论当今建筑发展中地域性建筑的可能性与必要性的基础上,提出一种新的现代性1与地域性2在建筑中结合的方式
街道家具(Street Furniture)作为城市生活中重要的物质设施,近十几年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但是人们很少把街道家具与城市建筑等大尺度的城市元素密切地联系起来,以致于街道家具
当"地域性"遭遇"全球化"营建,中国建筑人开始重新审视"中国味",而中国建筑的精髓就是民居. 当"自然回归"遭遇"高密度"居住,中国建筑人开始正确思索"理想人居",而"理想"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