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支睾吸虫感染小鼠模型的建立及其免疫机制的初步研究

来源 :徐州医学院 徐州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xq55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拟建立华支睾吸虫感染小鼠的动物模型,通过对感染后抗体及亚类水平的动态检测,了解华支睾吸虫感染后免疫状态,运用免疫病理技术探讨华支睾吸虫分泌/排泄抗原在致病中的作用。 方法: (1)建立华支睾吸虫感染小鼠模型:选取BALB/c、C57BL/6、昆明鼠三个品系小鼠,分别以不同数量华支睾吸虫囊蚴经口感染;感染后20~30d,收集小鼠粪便,以NaOH消化法检查虫卵、计数并观察虫卵检出率的变化。 (2)ELISA法测定不同品系小鼠感染前、感染后4、8、12w血清中抗体IgG、IgG1/IgG2a的动态变化。 (3)制备华支睾吸虫分泌排泄抗原(ESA)和兔抗ESA血清:自人工感染华支睾吸虫的豚鼠肝脏无菌取出发育良好的虫体,放入无菌Ringers液,37℃培养24h,收集培养液,12000rpm,4℃,离心10min,上清液即为ESA。将ESA与等量完全弗氏佐剂充分乳化后,皮内多点法免疫新西兰兔,制备兔抗华支睾吸虫ESA血清。 (4)常规法制备感染小鼠肝组织石蜡切片,HE染色后观察感染各期小鼠肝脏病变:同时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ESA在感染各期小鼠肝脏中的定位情况。 结果: (1)BALB/c、C57BL/6、昆明鼠粪检虫卵阳性率分别为79.2%、12.5%、37.5%,三个品系间有显著性差异。 (2)三个品系小鼠血清IgG均于感染后第4~8w升高,约在第10w达到高峰,此后开始下降并维持至观察结束的第12w;IgG1/IgG2a值感染后逐渐增高,并持续至第12w。 (3)病理学观察结果:感染组BALB/c和昆明鼠肉眼可见肝脏肿大,镜下于4w出现胆管扩张,上皮脱落坏死,胆管周围炎细胞浸润;8w胆管显著增生,管壁内有数量不等的炎细胞:12w管壁的炎性细胞减少,纤维增多,管壁增厚;C578L/6末见明显改变;免疫组化结果:华支睾吸虫感染小鼠后,产生的ESA定化于小鼠的胆管内,抗原量随着感染时间的延长而增多。 结论: (1) BABL/c小鼠对华支睾吸虫感染的敏感性最高,昆明鼠次之,C57BL/6不敏感; (2) 提示华支睾吸虫感染的免疫应答发生了由Th1免疫应答向Th2免疫应答转变的趋势; (3) 初步证实了华支睾吸虫ESA参与了肝脏免疫病理损伤的致病过程。
其他文献
一九五七年生。一九七六年毕业于山东艺术学院美术系。现为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连环画研究会研究员、山东画院高级画师、青岛市美术家协会副秘书长、青岛市文联委员、青岛市
基于耦合协调度测度模型、主成分分析以及面板门限回归模型,运用2013~2017年中国30个省市的面板数据,以产学研耦合协调度为门限变量,将区域R&D投入划分为R&D人员投入与R&D经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