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得农村出现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随着户籍制度的逐步放开,越来越多的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形成了庞大的农民工群体。这一群体是我国经济发展中一支重要的产业大军,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农民工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而国民经济的波动也对农民工流动就业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可见,农民工流动就业与国民经济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关系。从“民工荒”到“返乡潮”再到“民工荒”,这个过程体现了农民工工作的稳定性很大程度上受国民经济的影响。在研究思路上,本文通过大量的文献阅读了解了国民经济发展的趋势和农民工流动就业的现状,运用劳动经济学的理论总结出了两者之间的关系;通过翻阅近几年的统计年鉴及相关部门的调查报告了解了农民工流动就业的行业分布和流动情况;通过实例分析得出了农民工流动就业对流入地和流出地经济的影响;通过深入思考找出了农民工流动就业存在的诸多问题,并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本文第一章,介绍了论文的选题背景、选题意义、相关理论以及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第二章,介绍了农民工流动就业的现状,通过对农民工流动就业的行业分布和地区分布的考察,总结出农民工流动就业的新特点,即农民工流向区域仍相对集中但流向呈多元化发展的趋势,流动“家庭化”和居住的稳定性趋势明显,农民工回乡创业步伐开始加快、新型双向流动正在形成。第三章深入探讨了农民工流动就业对流入地、流出地以及整个国民经济的影响,最终得出结论:农民工流动就业无论是对流入地还是对流出地都会产生积极和消极两种影响,因此,如何发挥积极影响、减小甚至避免消极影响是我们面临的首要问题。第四章总结了农民工流动就业存在的几个问题,即文化素质偏低使农民工始终处于低层次就业状态、由于经济波动使得农民工流动就业及其不稳定、社会保障滞后使农民工生活处于困难状态、职业培训投入不足使农民工提升就业层次难、对农民工子女教育投入不足无法解除农民工的后顾之忧、法律制度不健全使农民工权益无法受到保障。第五章给出几点政策建议: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做好农民工的职业培训、发挥人力资源市场等社会中介机构的作用、加强法律制度建设、营造平等对待农民工的社会环境。本文的创新点在于运用劳动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分别探讨了农民工流动就业对流入地、流出地以及整个国民经济的影响,并在分析中总结了农民工流动就业存在的问题以及保障农民工流动就业的措施。本文的不足之处在于在研究中缺少定量的分析,使研究只局限于定性角度,缺乏更多的数字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