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课题旨在研究加减四磨汤热敷脐周对原发性肝癌病人气滞型腹胀的临床疗效,通过观察治疗前后腹胀相关中医证候评分、肠鸣音、排便及KPS评分的变化,以期评价加减四磨汤热敷脐周缓解此类肝癌病人气滞型腹胀的临床疗效;并为加减四磨汤在原发性肝癌腹胀的临床应用提供一定借鉴和参考。研究方法:从厦门市中医院肝外科2017年01月至2017年10月住院期间的病人中筛选符合课题入组标准的90例原发性肝癌气滞型腹胀(气臌症)的病人作为研究对象,按照简单随机化分组原则分为治疗组、对照组,每组均为45例,在均给予保肝、提高免疫、抗病毒、白蛋白静滴、利尿等一般治疗的基础上,分别进行不同处理:治疗组使用中药方剂四磨汤原方进行加减,经磨粉加热醋调后外敷脐周;对照组使用安慰剂进行相同处理后外敷脐周。在治疗前后按照原发性肝癌症状分级量化表[1]对两组病人分别进行气滞型腹胀的主要证候评分。治疗数据记录包括:一般情况(年龄、性别、治疗前证候积分分布);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各个证候分数及差值;治疗前后肠鸣音次数、排便次数及差值;治疗前后KPS评分,并用SPSS18.0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两组病例治疗前后证候积分比较(1)两组病例治疗前同治疗第4天、第8天的证候积分分别进行对比,对照组治疗前后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1)。(2)两组病例治疗前同治疗第4天、第8天的证候积分差值分别进行对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两组病例治疗前后各个证候分数比较(1)对照组治疗前后:腹胀、嗳气分数治疗前同治疗第8天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脘闷分数治疗前后对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腹胀、嗳气分数治疗前同治疗第4天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纳呆、食少、恶心呕吐分数治疗前后对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2)治疗组治疗前后:腹胀、食少、脘闷分数治疗前后对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纳呆、嗳气、恶心呕吐分数治疗前后对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3)两组病例治疗前后各个证候分数差值逐一比较:腹胀、脘闷分数差值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1);两组病例治疗前同治疗第8天的嗳气分数差值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纳呆、食少、恶心呕吐分数差值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3.两组病例治疗前后肠鸣音次数比较(1)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2)两组病例治疗前同治疗阶段前4天、治疗阶段后4天的肠鸣音差值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4.两组病例治疗前后排便次数比较(1)对照组治疗前、治疗阶段前4天的排便次数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前、治疗阶段后4天的排便次数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2)治疗组治疗前后对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3)两组病例治疗前同治疗阶段前4天、治疗阶段后4天的排便次数差值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5.两组病例治疗前后证候改善有效率比较治疗组治疗前后证候积分改善总有效率为84.4%,对照组治疗前后证候积分改善总有效率为53.3%,经X2检验,有统计学意义(P<0.01)。6.两组病例治疗前后KPS评分比较两组病例治疗前后的KPS评分未见明显变化,且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应用加减四磨汤热敷脐周可有效缓解原发性肝癌病人气滞型腹胀的临床症状,其中以腹胀、脘闷症状的缓解为主,纳呆、食少、嗳气症状在治疗前后也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此外,在总的有效率方面,治疗组相较对照组优势较为明显。因而加减四磨汤热敷脐周可缓解原发性肝癌病人的腹胀症状,减轻痛苦,降低病人家庭经济负担。2.两组病例治疗前后KPS评分无明显变化;且组间对比无统计学意义,提示加减四磨汤热敷脐周可能无法改善原发性肝癌病人的整体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