违约损害赔偿的可预见性原则研究

来源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 被引量 : 10次 | 上传用户:hanjingcj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可预见性原则是限制违约损害赔偿的重要标准,已在世界各国的民法或合同法中得到普遍的确立。本文介绍了可预见性原则的各种功能、评价以及理论基础,认为该原则是促进信息共享、公平和效率的政策根据。该原则与遥远性、因果关系及侵权中的可预见性等相关概念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可预见性原则适用于违约损害赔偿,并不适用于非合同履行的场合,例如因一方过错导致合同无效、合同被撤销,以及合同订立过程中的恶意磋商等发生损失的情形。在故意违约的情况下,可预见性原则仍然适用,只是预见时间应从缔约时后置到违约时,以促进“效率违约”。当合同双方预先约定了损害赔偿金或损害赔偿的计算方法,或者对实体权利行使了处分权时,可预见性原则并不适用。该原则是由预见主体、预见时间、预见标准、预见程度及预见内容等内部规则组成的一整套规则。合同当事方的身份、当事方之间的关系以及货物类型是影响预见性的重要因素。无论作为理论问题还是司法实践,可预见性原则至少应该存在三个例外,即风险和收益不相称的例外,欺诈行为例外及危险合同例外。中国《合同法》第113条关于可预见性原则的规定既体现其先进性,又存在不足。其不足之处在于,没有把可预见性原则的适用排除在损害赔偿与合同价金相差悬殊、极不相称的情形之外。
其他文献
抽象行政行为是与具体行政行为相对而言的,是针对不特定的人和不特定的事而制定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政行为,通常是做出具体行政行为的根据。如果不对抽象行政行为进行有效的监
自20世纪30年代初步建立开始,存款保险制度便一直在世界金融发展史上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存款保险制度已成为公认的国家金融安全网三大支柱之一,其与金融监管当局的审慎监
加入WTO后,以GATS及其附录、《关于金融服务承诺的谅解》、《全球金融服务贸易协议》为主体内容的WTO金融服务贸易法律制度将对我国外资银行监管法律制度的改革产生深远影响。
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一方面,开放、共享、合作观念逐渐深入人心,当今世界日益彰显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人们越来
众所周知,全球化成为目前世纪全球政治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由其引起的全球治理问题显得日益迫切。对此,许多学者主张,一种与全球化进程相适应的全球秩序已经出现,传统的国家
公共外交是指一国政府通过大众传媒宣传、各种人文交流活动等来影响外国公众。语言文化交流作为公共外交的一种形式,越来越受到中国政府的重视。作为公共外交新渠道之一的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