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强大的T细胞激活剂,SEB在抗肿瘤方面有着潜在的应用价值,可以通过超抗原依赖的细胞毒作用(SDCC)直接对MHC Ⅱ类阳性的肿瘤细胞进行杀伤,但是,葡萄球菌肠毒素B可以导致呕吐腹泻并引起食物中毒等,这些副作用严重限制了其临床应用。SEB(H12D/H32D)、SEB(H105D/H121D)、SEB(H12D/H32D/H105D/H121D)、SEB(H32D)、SEB(H32Q)、SEB(H32L)是我们实验室构建的一组葡萄球菌B型肠毒素突变体,本研究中我们系统地评价了该系列突变体作为抗肿瘤制剂的可能性。首先通过幼猫催吐实验评价了该系列突变体的致吐活性,发现在高达5-10倍致吐剂量的攻击下,SEB(H105D/H121D)与SEB(H32Q)组5只猫中有4只没有出现呕吐反应,而对照组wt-SEB组全部出现呕吐反应,这两个突变体不仅与wt-SEB具有类似的MHC Ⅱ类分子结合活性,而且在针对SMMC-7721与KB两种不同来源的肿瘤细胞的体外抑瘤活性实验中均具有良好的肿瘤细胞生长抑制能力,SEB(H32Q)对SMMC7721的半数抑制浓度仅为0.798ng/mL,在建立的C57BL/6 Lewis肺癌模型中,腹腔给予125μg/kg的SEB(H32Q)可明显抑制小鼠的肿瘤生长,与生理盐水对照组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出现了明显的肿瘤坏死和淋巴细胞浸润。我们第一次证实了SEB(H32Q)作为肿瘤免疫治疗制剂的可行性,体内外实验均证明该突变体分子具有较高的肿瘤抑制活性。 SDCC具有MHC-Ⅱ限制性,只能裂解表达MHC-Ⅱ类抗原的靶细胞。但许多肿瘤细胞MHC-Ⅱ类分子表达水平低下或缺失,使超抗原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不能借助SDCC作用,治疗效果令人失望。抗肿瘤特异性抗体与超抗原偶联形成的靶向超抗原可以通过超抗原抗体依赖的细胞毒作用(SADCC作用)克服这一缺点,从而有效的裂解肿瘤细胞。因此我们制备了以连接肽GGGSGGS连接抗肝癌基因工程抗体scFv25和SEB的融合蛋白(scFv-SEB)并对其体外抗肿瘤活性进行了系统评价。首先我们采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对融合蛋白scFv-SEB分子的可及性与柔性,抗原性与疏水性以及二级结构等进行了预测与分析,结果显示,融合后对scFv及SEB具有各自的空间结构,连接肽具有低抗原性和高结合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