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与传统全椎板切除减压术比较,总结保留腰椎后柱结构的改良椎管成形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近期疗效,并初步探索其在保持脊柱稳定性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对比研究分析2014.8~2015.7在河北省唐山市第二医院脊柱一科手术治疗的90例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患者分为2组,其中A组46例行改良椎管成形术,有效随访37例;B组44例行传统全椎板切除术,有效随访39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狭窄节段、病程、行走耐受性及术前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腰痛和下肢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术后采用JOA评分、VAS评分、行走耐受性及CT、X线片评价两组患者的术后疗效。结果A、B组分别有2例和1例患者术中发生硬膜囊撕裂,术中均给予修复缝合;术后切口均甲级愈合,无发生感染者。A、B两组76例患者均获得1年以上有效随访,其中A组随访时间12-18个月,平均14.6个月;B组随访时间12-20个月,平均14.9个月。术后12个月CT示A组患者棘突椎板连接处均已骨性愈合,B组见椎管内软组织不同程度侵入椎管。A组骨愈合时间6-12个月,平均9个月。末次随访时,A组无手术节段发生腰椎不稳;B组出现腰椎不稳2例,腰椎滑脱1例均行二次手术治疗。A、B组椎体滑移距离改变值分别为(0.27±0.23)mm和(0.83±1.22)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05,P=0.023)。两组患者术后行走耐受性、JOA评分、腰痛及下肢痛VAS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术前A组CT椎管矢状径(12.73±1.76)mm、横径(17.60±2.04)mm,术后12个月,A组CT检查示椎管矢状径为(15.17±1.90)mm,横径为(21.07±1.70)mm,均较术前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312,P=0.000;t=-8.125,P=0.000)。A组患者术前跛行距离平均为97.5±62.9米提高到术后594.2±158.1米;B组患者术前跛行距离平均为94.7±64.9米提高到术后521.9±179.3米,均较术前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491,P=0.000;t=-12.557,P=0.000)。末次随访时,除A组腰痛VAS评分以及滑移距离改变值均优于B组(P<0.05)外,其余指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保留棘突椎板、棘间韧带和棘上韧带复合体的完整性,对脊柱的稳定性产生了很重要的影响。结论两种手术方式均可有效治疗腰椎管狭窄症,但改良椎管成形术在治疗下腰痛、维持腰椎稳定性等方面明显优于全椎板切除减压术;前者创伤小,减压彻底且有效保持了脊柱的稳定性值得在临床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