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1.了解我国部分地区40岁及以上人群慢阻肺的累积发病率和发病密度。2.探讨影响我国部分地区40岁及以上人群慢阻肺发病的相关因素。3.探讨我国部分地区40岁及以上人群肺通气功能的变化情况及其相关因素。研究方法本研究基于2014-2015年中国居民慢阻肺监测(简称,慢阻肺监测)开展。在华东、华北、华中、华南、西南地区选取9省12个县/区作为研究现场,以慢阻肺监测横断面调查为基线,基线调查内容包括通过问卷收集调查对象的人口学资料、个人及家族史、呼吸道症状、吸烟状况、二手烟暴露、室内污染燃料暴露和职业暴露等信息,测量身高、体重、腰围、血压和心率以及支气管舒张前后的肺通气功能检查等。于2018年8-12月对基线调查对象开展随访研究,通过问卷调查、身体测量和支气管舒张前后的肺通气功能检查、收集调查对象死亡原因等,明确慢阻肺新发病例,测量肺通气功能主要指标,并进一步研究分析慢阻肺发病水平和肺通气功能主要指标变化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慢阻肺发病率研究以基线调查时明确的非慢阻肺者为研究对象;肺通气功能变化情况研究以基线调查时肺通气功能检查合格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频数和构成比(%,95%CI)描述调查对象的社会人口学特征、慢阻肺危险因素暴露情况;以Rao-Scottχ2分析不同特征随访和失访调查对象间不同特征构成比的差异;采用频数和率(%,95%CI)描述不同特征调查对象的慢阻肺的发病率,并以cox 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单因素和多因素探讨基线时期具有不同危险因素的人群中慢阻肺发病率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应用均数(x)描述不同特征调查对象基线及随访时期的肺通气功能主要指标(FEV1、FVC、FEV1/FVC)、肺通气功能主要指标变化量(△FEV1、△FVC、△FEV1/FVC)以及肺通气功能主要指标变化速率的平均水平。采用t检验或F检验比较不同特征调查对象间肺通气功能主要指标变化的差异。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探讨不同特征调查对象随访时期肺通气功能变化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进入慢阻肺发病率研究的调查对象共3028名,其中,已死亡调查对象48名,完成随访调查且支气管舒张剂后肺通气功能检查报告合格调查对象2980名;进入支气管舒张剂前肺通气功能变化情况研究调查对象共3618名;进入支气管舒张剂后肺通气功能变化情况研究调查调查对象共3558名。1.慢阻肺发病率在随访的3028名调查对象中,新发慢阻肺患者202名。慢阻肺的累积发病率为6.67%(95%CI:5.82%~7.63%),平均随访时长3.268年,发病密度20.41/1000人年。其中,高年龄组发病率较低年龄组高,40~49岁组、50~59岁组、60~69岁组、70岁及以上组的发病分别为3.33%(95%CI:2.38%~4.64%)、5.95%(95%CI:4.60%~7.63%)、10.53%(95%CI:8.48%~12.98%)和 14.36%(95%CI:9.76%~20.52%)。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为10.21%(95%CI:8.66%~12.00%)。现在吸烟者发病率高于从不吸烟者,为11.20%(95%CI:9.12%~13.66%)。仅暴露于生物燃料和有两种污染燃料暴露的调查对象发病率高于无污染燃料暴露者,分别为 8.03%(95%CI:6.51%~9.86%)和 9.00%(95%CI:6.73%~11.91%)。2.慢阻肺发病率的影响因素慢阻肺的发病风险,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50~59岁组、60~69岁组和70岁及以上组的慢阻肺发病风险分别是40~49岁组的1.70倍(RR=1.70,95%CI:1.10~2.62,P=0.017),2.64 倍(RR=2.64,95%CI:1.73~4.03,P<0.001)和 3.49倍(RR=3.49,95%CI:2.01~6.07,P<0.001);男性发病风险是女性的2.63倍(RR=2.63,95%CI:1.71~4.04,P<0.001);生活在城镇的调查对象发病风险是生活在乡村的调查对象的1.63倍(RR=1.63,95%CI:1.19~2.24,P=0.002);相对于无室内污染燃料暴露的调查对象,仅暴露于生物燃料的发病风险RR=1.81(95%CI:1.19~2.76,P=0.006),暴露于两种污染燃料的发病风险RR=2.45(95%CI:1.52~3.94,P<0.001)。3.肺通气功能变化情况(1)FEV1的变化支气管舒张前,调查对象基线时FEV1的均值为2.550L,随访时FEV1的均值为2.452L,变化量均值为-0.098L,平均变化速率0.089L/年,调查对象基线和随访时FEV1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不同年龄、性别、城乡分布、BMI、呼吸病家族史、吸烟状况、吸烟包年数和室内污染燃料暴露的调查对象FEV1下降幅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基线一秒率较高(≥80%)或基线非慢阻肺者较基线气流受限严重者FEV1下降幅度大。支气管舒张后,调查对象基线时FEV1的均值为2.622L,随访时FEV1的均值为2.528L,变化量均值为-0.093L,平均变化速率0.089L/年,调查对象基线和随访时FEV1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不同年龄、性别、城乡分布、BMI、呼吸病家族史、吸烟状况和吸烟包年数的调查对象FEV1下降幅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基线一秒率较高(≥80%)或基线非慢阻肺者较基线气流受限严重者FEV1下降幅度大。(2)FVC的变化支气管舒张前,调查对象基线时FVC的均值为3.400L,随访时FVC的均值为3.271L,变化量均值为-0.129L,平均变化速率0.114L/年,调查对象基线和随访时FVC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不同年龄、性别、城乡分布、吸烟状况和吸烟包年数的调查对象FVC下降幅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基线气流受限严重(<80%)或基线慢阻肺患者较基线气流受限较轻者FVC下降幅度大。支气管舒张后,调查对象基线时FVC的均值为3.407L,随访时FVC的均值为3.293L,变化量均值为-0.114L,平均变化速率0.116L/年,调查对象基线和随访时FVC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不同年龄、性别、城乡分布、吸烟状况、吸烟包年数和职业暴露的调查对象FVC下降幅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基线气流受限严重(<80%)或基线慢阻肺患者较基线气流受限较轻者FVC下降幅度大。(3)FEV1/FVC 的变化支气管舒张前,调查对象基线时FEV1/FVC的均值为75.223,随访时FEV1/FVC的均值为75.199,变化量均值为-0.024,平均变化速率1.487/年。不同BMI、吸烟包年数、职业暴露、室内污染燃料暴露、基线一秒率和基线慢阻肺患病情况的调查对象FEV1/FVC变化幅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支气管舒张后,调查对象基线时FEV1/FVC的均值为77.293,随访时FEV1/FVC的均值为77.125,变化量均值为-0.168,平均变化速率1.454/年。不同城乡分布、呼吸病家族史、吸烟包年数、职业暴露、室内污染燃料暴露、基线一秒率和基线慢阻肺患病情况的调查对象FEV1/FVC变化幅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肺通气功能变化的影响因素(1)FEV1变化的影响因素支气管舒张前,60岁及以上调查对象FEV1的下降幅度大于40~49岁调查对象、男性FEV1的下降幅度大于女性;居住在城镇的调查对象FEV1的下降幅度较居住在乡村的调查对象小、BMI≥28kg/m2的调查对象FEV1的下降幅度较BMI正常的调查对象小、曾经吸烟的调查对象FEV1的下降幅度较从不吸烟的调查对象小、基线慢阻肺患者FEV1的下降幅度较基线非慢阻肺者小。支气管舒张后,50~69岁调查对象FEV1的下降幅度大于40~49岁调查对象、男性FEV1的下降幅度大于女性;基线慢阻肺患者FEV1的下降幅度较基线非慢阻肺者小。(2)FVC变化的影响因素支气管舒张前,60~69岁调查对象FVC的下降幅度大于40~49岁调查对象、男性FVC的下降幅度大于女性、基线慢阻肺患者FVC的下降幅度大于基线非慢阻肺者;居住在城镇的调查对象FVC的下降幅度较居住在乡村的调查对象小、曾经吸烟的调查对象FEV1的下降幅度较从不吸烟的调查对象小。支气管舒张后,基线慢阻肺患者FVC的下降幅度大于基线非慢阻肺者;居住在城镇的调查对象FVC的下降幅度较居住在乡村的调查对象小。(3)FEV1/FVC变化的影响因素支气管舒张前,居住在城镇的调查相较于居住在乡村的调查对象、BMI<1 8.5kg/m2的调查对象相较于BMI正常的调查对象、仅暴露于生物燃料的调查对象相较于无生物燃料暴露的调查对象FEV1/FVC下降幅度大;支气管舒张后,男性相较于女性、居住在城镇的调查相较于居住在乡村的调查对象、暴露于两种污染燃料的调查对象相较于无生物燃料暴露的调查对象FEV1/FVC下降幅度大。研究结论1.我国40岁及以上人群慢阻肺累积发病率为6.67%,发病密度20.41/1000人年。高龄、男性、居住在城镇和有室内污染燃料的暴露与人群慢阻肺发病风险增加有关;此外,有儿童期严重呼吸系统感染史与男性慢阻肺发病风险增加有关,偏瘦(BMI<18.5kg/m2)和有呼吸病家族史与女性慢阻肺发病风险增加有关。2.对调查对象随访平均3.268年后,我国40岁及以上人群支气管舒张剂前后FEV1、FVC明显下降,FEV1/FVC下降不明显。3.支气管舒张前后,FEV1的下降幅度均为高年龄组大于40~49岁组,男性大于女性;基线慢阻肺患者FVC的下降幅度大于基线非慢阻肺者。此外,支气管舒张前,FVC的下降幅度60~69岁组大于40~49岁组、男性大于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