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与幸福感 ——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的实证研究

来源 :中央财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uyu198609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互联网+”逐渐成为引导经济转型升级和持续增长的新动力。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改变了经济增长、国际贸易、消费行为和就业方式,但是互联网的使用是否对人们的幸福感也有影响?如果有影响,这些影响是如何产生的?这些影响是否在不同的条件下有所不同?探究这些问题对于全面理解互联网对幸福感的影响意义重大。已有研究指出,互联网对幸福感存在正反两方面的影响,作用机制涉及社会关系、消费行为、工作质量、相对收入、社会制度环境、环保参与、心理健康、身体健康和教育多个方面。然而,已有研究尚存不足。一是忽视了不同作用机制的研究,大多数只关注了社会关系这一作用机制。二是忽视了不同情形下,人们的互联网使用行为对其幸福感的异质性影响。三是忽视了互联网使用行为的内生性问题,研究结论的可靠性受到影响。四是较少涵盖中国的样本,对中国的情况关注不足。本文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围绕中国居民的互联网使用行为对其幸福感的影响这一研究主题进行实证研究,分析了中国人的互联网使用行为对其幸福感的影响,并探讨了在不同情况下这种影响是否存在差异,同时考察了这种影响背后的作用机制。具体而言,研究问题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互联网使用行为对幸福感有什么影响?二是如果有影响,这种影响在不同情况下是否存在差异?三是如果有影响,能够影响背后的作用机制是什么?本文研究围绕上述问题,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就中国人的互联网使用行为对其幸福感的影响进行了系统分析。主要研究发现如下:首先,中国人的互联网使用行为提高了其幸福感。其次,在不同群体中,中国人的互联网使用行为对幸福感的影响存在差异性。年轻人、有伴侣、身体健康状况较好、更高的主观经济地位或更加偏好风险,使用互联网对其幸福感的积极影响更大。而年龄较大、非农户口、更加乐观、人格特征更加严谨、更加顺同或更加开放,使用互联网对其幸福感的积极影响更小。第三,互联网使用能够提高幸福感的作用机制包括:人们通过使用互联网提高了收入水平、增加了家庭资产、改善了社会关系、增加了休闲闲暇、促进了良好社会制度环境的形成、提高了环保参与意识、提高了认知能力,这些因素进而提高了人们的幸福感。本研究围绕着中国人的互联网使用行为对其幸福感的影响进行分析,创新点可以归纳为四个方面。一是总结并实证互联网使用提高幸福感的不同作用机制。本文从收入、家庭资产、社会关系、休闲闲暇、社会信任、环保参与、认知能力等视角出发,分析了它们在互联网使用提高幸福感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其中,收入用人们的家庭人均收入衡量;社会关系用社会互动和社会资本进行衡量;休闲闲暇用休闲消费和休闲时间进行衡量;社会信任用人们对陌生人的信任程度来衡量;环保参与用人们倾倒垃圾的地点来衡量;认知能力用字词能力和数字能力来衡量。二是区分并证实不同群体中互联网对幸福感存在的异质性影响。本文探究了不同个体特征、主观态度和人格特征群体中,互联网使用对幸福感的影响。其中,个体特征主要从人口统计学出发,主要包括年龄阶段、健康状况、婚姻状况、户籍类型等方面;主观态度主要包括主观经济地位、乐观期望、风险态度等方面;人格特征主要包括严谨性、顺同性、开放性等方面。三是识别并处理可能存在的内生性问题,进一步提高了研究结论的可靠性。为尽可能减少可能存在的内生性问题对回归结果带来的影响,本文从可能存在的遗漏变量、测度误差、反向因果等三个方面进行识别和处理。其中,为了尽可能的消除这种可能存在的反向因果关系造成的内生性问题,我们使用工具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工具变量包括区县层面的互联网使用率、家庭中是否有电脑、市级互联网普及率等。四是使用中国微观调查数据,增加对中国情况的关注。本文使用中国人的微观调查数据,对中国家庭追踪调查近几年数据进行整理,整合成涵盖2010、2014和2018年3年的面板数据。在回归分析中使用面板数据,可以提高计量模型估计的有效性,可以降低或消除可能存在的内生性问题,可以更加精准的描述个体行为。
其他文献
清代文言小说是继唐传奇之后文言小说史上的又一座高峰,也是中国文言小说最后的辉煌。清代的佛教民间信仰异常繁盛,这两者之间潜藏着深厚的因缘。但目前学界对这两种重要的文化现象整体性关注不足,研究不多,对二者关系研究十分零散,它们同被弃置于清代文学和宗教研究的边缘地带。究其原因,主要在于自新文化运动以来文言语体就被主流文化遗弃,而清代佛教民间信仰情况复杂,其现代的遗存痕迹正在淡化消失。当这两类文化均失去了
水是生命之源,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水是一座城市兴起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城市兴衰变迁的根本。研究一座城市的历史,其水系变迁与水环境演变,是历史地理学者关注的热点。诚如我国著名水利史专家周魁一曾言,“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中国历史是一部水利发展史,研究中国历史必须研究水利史。”历史时期,西安水生环境曾呈现出“八水绕长安”优美和谐状态,促进了汉隋唐王朝的强盛,并影响后世千年历史。本文由“
中国北方地区地处中原和欧亚草原两大冶金系统的接触地带,由于这一独特的地理位置,北方地区铜器的种类、样式和组合,都不可避免地受到了两个地区的强烈影响。不过,北方地区并不仅仅是东西方文化传播的接收站和中转站,当地族群对铜器主动加以选择和改造,发展出独具特色的“北方系青铜器”,并对周边地区产生了重要影响。公元前2000年前中国北方地区铜器仅在西部地区开始出现,中部和东部地区还未萌芽。位于黄河上游的北方西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统计与概率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可以认为,凡是需要处理大量数据的地方都无法离开统计与概率。为此,在欧美等西方国家,将与统计与概率密切相关的统计素养作为衡量大数据时代合格社会公民的一项基本素养。围绕着“统计素养”而开展的统计教与学的研究业已成为当前国际数学教育的一个热点内容。我国数学教育领域对统计与概率的态度就比较微妙,历史上曾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体系中几进几出。随着2001年义务
学位
新文化运动掀开了中国新文学史序幕,以《晨报副刊》创办十年(1918.12——1928.06)时间段为研究样本可看到,短短十年间,由于中西文化激烈碰撞和一批怀着炽热中国心的新文化主将努力,现代文坛出现空前繁荣局面;《晨报副刊》和其他进步报刊为新文学的创生与发展发挥出极其重要的传播作用,新文学刚在这块古老土地诞生就留下一个坚实脚印。研读新文学史可清晰地看到大众传媒发挥的渡航引进、摇旗呐喊的巨大传播作用
本文从区域角度归纳了中小学智慧校园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论述有效的改进策略:顶层设计,多元协同,保障智慧校园建设可持续发展;因地制宜,按需建设,构建智慧校园信息化基础环境;分层培训,活动推广,提高智慧校园教师队伍信息素养;创新教学,加强实践,不断提高中小学生信息素养;围绕平台,应用驱动,推动智慧教育云平台应用的深度发展;试点先行,课题引领,实现智慧校园特色发展。
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系于具独立性的建筑物单元上形成的所有权。因该种建筑物兼有专有和共有部分,权利人得享有专有权和共有权并立基管理而获有成员权或共同管理权。历观区分所有权的近现代及当代立法史,各国(地区)始终均以作为区分所有权人的业主个人与团体利益衡平为演进动力。初期,区分所有权法多注重对专有权的保护并强调个体在共同体中的本位,进而引发业主个人权利的膨胀与共同体利益的贬损。为维系共同体存续,区分所有权法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飞速的发展和举世瞩目的成就。在保持了三十多年的高速增长之后,目前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较快的阶段。长期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给我国的自然环境带来了巨大的污染,同时还存在着创新能力低下、投资激励不足等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我国居民的健康,同时也制约了我国社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企业作为环境责任主体,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又将无法避免地造成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影响我国民生福祉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反贫困领域取得了令人惊羡的成就,区域性整体贫困明显缓解,农村从普遍贫困走向逐步消除绝对贫困,为全球减贫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国的贫困地区与生态环境高度关联,在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中,大部分地区生态资源脆弱、生态治理片面的特征突出。因此,维护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平衡,保证脱贫减贫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协调统一,是当前农村扶贫开发的关键。农村脱贫关系全面小康的全局,但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