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MnFeCoNi高熵合金与304不锈钢异质钎焊接头连接机理的研究

来源 :重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sitedd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CrMnFeCoNi作为最早被开发出来的一种多组元、等原子比的高熵合金(HEA),具有高的加工硬化率、塑性、断裂韧性、耐腐蚀性、低温韧性和强度,优异加工性能,高抗辐照性能等特点,是一种潜在的高性能结构材料。为进一步开发CrMnFeCoNi HEA的应用潜力,其焊接性需要深入研究,尤其与传统合金的连接。本文选取50Ag-Cu和72Ag-Cu两种合金作为钎料,对CrMnFeCoNi HEA与304不锈钢(304SS)的真空钎焊工艺、接头组织性能及连接机理进行了系统地研究。显微观察发现,50Ag-Cu钎料连接的所有接头中,液态钎料在高熵合金侧发生了晶间渗透,接头结构由CrMnFeCoNi HEA母材、渗透区、钎料层和304SS四部分构成;渗透区的显微硬度高于钎料和未被渗透的母材,热轧态CrMnFeCoNi HEA制备的异质接头的最大抗拉强度为434.7MPa。研究表明,晶界处的固-液界面能与晶界能间难以保持平衡是产生晶间渗透的根本原因。304SS与CrMnFeCoNi HEA化学成分的差别,尤其是Mn含量的差异,是渗透只出现于CrMnFeCoNi HEA侧的主要原因。Mn原子的剧烈扩散会减少固-液界面能和促进渗透行为;液态钎料的渗透程度取决于Cu原子在母材中的扩散程度,渗透区母材晶粒和晶界中大量的Cu原子也是该区域高硬度的主要原因。晶间渗透促进了母材与钎料间原子间包括钎料流动和化学势差引发的迁移。渗透系数计算结果表明,当钎焊温度为890℃,保温时间为1min时,渗透系数最高达到1.1×10-9m2/s;通过伪三元体系计算的Cu、Mn化学势结果表明,两种原子在渗透相和母材中具备扩散的条件。在一定条件下,渗透相中Mn元素的化学势差可达238.60~248.84k J/mol,CrMnFeCoNi HEA中Cu元素的化学势差可达56.80~59.19k J/mol,这是Mn原子表现出比Cu原子具有更强扩散能力的主要原因。晶间渗透受热输入和母材状态的影响,热输入的增加为晶间渗透提供更多能量,渗透过程更加剧烈;当母材经焊前退火处理后,母材中的渗透程度受到一定的抑制。晶间渗透是影响接头性能的主要因素。为进一步提高CrMnFeCoNi HEA/304SS接头的连接强度,通过减少钎料中的Cu含量和对CrMnFeCoNi HEA进行焊前热处理来调控晶间渗透。试验首先选择了厚度为0.1mm的72Ag-Cu钎料制备异质接头。由于组成钎料的元素种类没有改变,晶间渗透依然存在但程度显著减少。通过伪三元体系计算的Cu、Mn化学势结果表明,渗透相Cu元素的化学势差提高至123.73~136.73k J/mol。但由于钎料Cu含量的降低减少了Cu原子在母材中的扩散程度,导致72Ag-Cu钎料在880℃下的渗透系数(5.8×10-11 m2/s)也远低于50Ag-Cu钎料在870℃下的渗透系数(2.1×10-10 m2/s);在渗透相中Mn元素的化学势差下降至206.23~227.87k J/mol,说明Mn原子的扩散能力也被限制。力学性能试验表明,渗透区中显微硬度较之前的接头明显下降,成为一个低硬度钎料到高硬度母材的过渡区;渗透区中依然存在一定的焊接应力,72Ag-Cu钎料的强度本身的强度弱于50Ag-Cu钎料,导致对接头的拉伸强度的改善有限,最大抗拉强度为459.7MPa。钎焊前,对CrMnFeCoNi HEA在一系列温度进行1h退火处理,使用72Ag-Cu钎料在固定的工艺参数下连接退火态CrMnFeCoNi HEA与304SS。研究表明,随着焊前退火温度的升高,晶界密度下降、母材的内应力松弛,导致晶间渗透被逐步抑制,1200℃退火的CrMnFeCoNi HEA中只发现极少的晶间渗透。力学性能试验表明,显微硬度过渡区的宽度随晶间渗透的减少而收窄;900℃退火的CrMnFeCoNi HEA形成的异质接头连接强度(515.7MPa)高于1200℃退火的CrMnFeCoNi HEA制备的接头强度(316.2MPa),证实了晶间渗透对接头的拉伸性能并非总是有害。渗透区的焊接应力主要来自渗透钎料对晶粒长大的阻碍。CrMnFeCoNi HEA与钎料之间直接的相互迁移十分有限,进入钎料中母材原子主要来源于溶解的母材。在调控晶间渗透时,需要考虑焊接内应力、原子迁移和固-液接触面积等因素。同时,改变钎料组分和对CrMnFeCoNi HEA待焊表面进行改性,也可进一步改善CrMnFeCoNi HEA/304SS异质接头的性能.
其他文献
近几十年来,并行计算以及高性能计算高速发展,随着大规模计算以及数据密集计算对处理器处理能力的强大需求,CPU已经不能满足该需求。图形处理单元(GPU,Graphics Processing Unit)集成了成百上千个晶体管作为执行核心,并且由于GPU通用计算(GPGPU,General-Purpose Computing on Graphics Processing Unit)的飞速发展,其强大的
层状金属复合板既兼备多种材料的优良性能,又节约稀贵金属材料并降低成本,应用非常广泛。钛/钢复合板是层状金属复合板的一种,其兼具钛的强耐蚀性和钢的低成本性,十分适用于海洋苛刻的腐蚀环境。采用传统爆炸复合法制备钛/钢复合板存在界面结合效率低、环境污染大和产品尺寸小等诸多缺点,不易大规模生产。利用真空热轧复合法制备钛/钢复合板,在解决了环境污染和产品尺寸受限等问题的同时,避免了复合界面氧化严重的缺点,有
研究背景及目的口腔鳞状细胞癌是头颈部最常见的恶性肿瘤。肿瘤异常旺盛增殖和侵袭性颈部淋巴结转移是进展期肿瘤的重要特征,与口腔癌患者预后较差密切相关。尽管人们在口腔癌诊断和治疗研究方面做出了诸多尝试和努力,但是口腔癌患者五年生存率仍未有显著提高,因此亟需寻找新的肿瘤生物标志物指导口腔癌诊断和治疗。m6ARNA甲基化是真核生物编码mRNA和非编码ncRNA上最普遍的修饰方式,它通过影响RNA命运,调节m
色散控制在诸多应用领域至关重要。基于传统色散调控方法的光学元件及系统具有体积大、笨重、衍射受限等问题。超表面能对光波的振幅、相位、偏振进行灵活调控,且具有体积小、重量轻、易于集成的特性。然而,现有超表面透镜存在群延迟范围小、超衍射聚焦带宽小以及色散能力不足等问题。因此,开展基于色散调控的超表面透镜研究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和科学意义。针对现有超表面群延迟范围较小,进而使得大数值孔径宽带消色差透镜设计需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与企业转型战略的深度推进,企业逐渐围绕互联网展开自己的业务活动,踏入了以互联网为支撑的新经济轨道。在这一转型过程中,企业需要应对与传统工业经济完全不同的挑战,互联网联通与显性效应使得企业、企业参与的合作网络以及企业内员工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企业间如何实现创新合作、组织结构如何转型支撑企业的互联网发展以及企业如何激发员工潜能等都是影响企业互联网转型的关键问题。行驶在与之前完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用于描述图像的数据种类越来越丰富,图像特征的提取和选择作为图像分类的关键环节,能够决定图像分类系统的性能。图像分类系统由目标区域选取、特征提取和分类器建模三个部分组成。在公共安全检查领域中,目前多采用人工评图方法对数字X射线安检图像有、无违禁物进行识别,该方法效率低、主观性强,识别结果受环境因素等影响稳定性较差,因此面临海量的X射线安检图像识别工作,使用单一模态数字图像底层特
近年来,随着显示器技术的快速发展,阴极射线管(CRT)显示器逐渐被先进的显示器产品所取代,导致大量的CRT被废弃。我国每年有大量的废弃CRT产生,并且还有大量废弃CRT经非法途径从欧洲、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转运到国内。CRT含铅玻璃是一种有毒材料,如果处理处置不当,将会对周围环境产生严重的危害,并危及人类的身体健康。因此,开发经济有效的废弃CRT含铅玻璃综合回收利用技术至关重要。本文提出了废弃CR
连续时间随机系统是指各个变量是时间的连续函数并且状态和输出向量受到噪声干扰的动态系统。由于生物学、经济学以及物理学等领域都存在连续随机的现象,连续时间随机系统的辨识受到了各领域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此外,许多工业过程也具有连续随机属性,特别是高炉冶金、石油化工等流程工业,它们的模型大多数是由微分方程描述的连续时间随机系统。目前,连续时间随机系统的辨识研究还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难题,例如怎样降低辨识方
无颗粒导电墨水以其低热处理温度、高印制精度和高稳定性等优势,在印制电子领域展现出广泛的应用前景。无颗粒导电墨水的研究开发,对我国印制电子行业,尤其是微电子行业的发展将产生极大的推动作用。目前,研究开发的无颗粒墨水仍存在诸多不足和问题:配制高性能无颗粒墨水的理论依据尚不清楚,墨水的热分解过程及其印制薄膜的显微组织的演变过程尚不明确,已开发的无颗粒墨水种类十分有限,基于无颗粒墨水的全印制器件的研究尚处
宽幅镁合金板卷是交通工具轻量化的重要潜在基础结构材料,而扁锭铸造-轧制法是目前宽幅镁板卷能够大规模生产的高效工艺方法。镁合金的塑性变形协调能力差,并对变形和温度极其敏感,因此镁板轧制变形的稳定进行以及组织、性能与板形的优化调控均离不开轧辊与板坯的精准温度控制,特别是温度与变形的协调匹配,但目前缺乏针对镁板卷轧制过程中热行为及其与变形交互作用的系统研究。此外,轧制制备的镁板卷存在力学性能差且不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