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鰤鱼诺卡氏菌是水产养殖生产中常见的病原菌,可引起鱼类慢性系统性肉芽肿疾病。由于缺乏该病的有效防治方法,导致患病动物死亡率达到30%-60%,严重危害了水产养殖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因此,开展鰤鱼诺卡氏菌致病性研究,建立鰤鱼诺卡氏菌病的快速诊断方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2020年5月,安徽临泉县某渔场养殖的加州鲈鱼陆续发生以皮肤出血、溃烂和内脏器官形成结节为主要特征的疾病,疑似为诺卡氏菌病。本研究对该病病原进行分离鉴定,确定为鰤鱼诺卡氏菌。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该株鰤鱼诺卡氏菌的致病性,建立了快速检测鰤鱼诺卡氏菌的荧光定量PCR(Fluorescent quanti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 PCR)方法。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总结如下:1、病原菌的分离及鉴定首先将病鱼组织中的结节接种TSB培养基分离细菌,经纯化后获得一株优势分离株(命名为NI分离株)。然后,在筛选出NI分离株最佳培养方法的基础上,对该分离株的形态、理化特性及药物敏感性等表型特征进行了初步鉴定。最后,通过对NI分离株16S r RNA基因测序与序列分析以及PCR特异性扩增鰤鱼诺卡氏菌16S-23S r RNA转录间隔区,进一步确定NI分离株为鰤鱼诺卡氏菌。2、鰤鱼诺卡氏菌NI分离株的致病性研究首先以四个不同浓度(5.00×10~8 CFU/m L、6.25×10~7 CFU/m L、7.8×10~6 CFU/m L和9.75×10~5 CFU/m L)的NI分离株菌液人工感染实验鱼,通过观察实验鱼在14 d内发病情况与累计死亡率,测得其LD50为1.29×10~7 CFU/m L。然后,取人工感染病鱼的鳃、头肾、心脏、胃、肝脏、脾脏、体肾、肠和肌肉组织做病理组织切片与HE染色。光镜下观察到主要病理学变化为组织细胞变性坏死,内脏器官形成肉芽肿病灶。3、鰤鱼诺卡氏菌的荧光定量PCR(q PCR)检测方法的建立选取鰤鱼诺卡氏菌高度保守的葡萄糖酸操纵子转录抑制子(gluconate operon transcriptional repressor,Gnt R)作为检测靶点。首先构建了重组克隆质粒p MD19-T-Gnt R作为阳性标准品。然后,利用该阳性标准品优化q PCR的反应条件,建立标准曲线、推导线性回归方程。最后,对所建立方法的特异性、灵敏性和稳定性进行评估。结果显示,建立的q PCR方法可特异性检测鰤鱼诺卡氏菌,灵敏度为8.98×10~3 copies/μL,为常规PCR的100倍,组内与组间变异系数均小于10%。进一步利用该方法对人工感染鰤鱼诺卡氏菌实验鱼的组织载菌量进行检测,结果显示感染组织载菌量由高到低依次为头肾、心、肝、胃、脾、肠、肌肉、体肾和鳃组织,同时从检测组织(除鳃外)中均分离到鰤鱼诺卡氏菌。综上所述,本课题从安徽临泉县某养殖场发病加州鲈鱼中分离鉴定到一株致病性较强的鰤鱼诺卡氏菌。以Gnt R基因为检测靶点,成功建立了鰤鱼诺卡氏菌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其特异性强、灵敏度较高、稳定性好,可应用于鱼类鰤鱼诺卡氏菌病的快速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