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建筑产生于对自然环境的回应,受到材料和技术的制约,同时体现着人类的理想和追求。建筑兼具物质性和精神性。在人类物质层面的需求得到基本满足后,建筑的精神和艺术价值被进一步放大。本文通过对大量建筑艺术形式的观察,发现许多貌似主观的形式,其实来源于对环境、材料、技术等限制所做出的回应,而后逐渐融入民族文化和审美意趣的内容---也即所谓“被动的形式”。论文重点分析了中国传统屋面的营造体系,从营造所面对的限制的角度,探寻中国传统建筑屋面凹曲的成因,为这个悬而未决的问题提出自己思考和观点。论文从材料获取、结构关系、材料特性角度,分析飞椽、角翘、举折等形式的由来。这些由应对限制而“被动”产生的形式,最终演化为中国传统建筑凹曲屋面的独特形象。以“被动的形式”为视角可以帮助我们探寻形式产生的根源,并且认识到建筑的艺术形式可以产生于被动,即产生于对物的细致谨慎的处置。提出“被动的形式”,意在针对当下部分设计过于强调形式新颖,片面追求视觉冲击,而忽视建筑构造难度和细节处理,致使背离建筑的基本规律等现象提出批判,呼吁对材料、营造等建筑物质性内容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