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族政策分野下的宪政模式之争——以杨度与革命党人的政见分歧为视角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mmi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末,围绕着君主立宪与民主立宪两大宪政模式,立宪派与革命派展开了激烈的论战,深刻影响了清末的历史进程。杨度,作为立宪派人士的重要代表,其所提出的关于国家宪政治理的诸多政治主张,极具系统性与前瞻性。杨度虽然没有参与到梁启超与革命党人间,关于君宪与革命的论战中,但是由于与革命党人政治理念的不同,加之对国内政治形势、民族状况的考量,杨度也对彼时革命党人“不切实际”的宪政主张予以了一定程度的批判。杨度的《金铁主义说》一文发表后,旋即引起了革命党人的激烈回应,双方的论争由此爆发。  论文的引言部分,主要介绍了杨度与革命党人间论争的时代背景,以及本文的三个研究着力点:民族政策内含的平等要素;君主的“主权”要素;君宪改良的历史意义。论文的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双方在民族定义与满汉同化问题上的论争。民族的界定应当以文化为标准,文化是民族间同化的重要媒介,而民族同化则是实现民族平等的重要基础。论文的第二部分,主要介绍了君主的法统作用与双方在民族政策的分歧。君主在法理上所具有的“主权”要素,具有维系蒙、回、藏族服从中央的重要作用。论文的第三部分,主要介绍了双方在实现立宪的路径选择上的分歧。政治革命的改良主张,合乎当时国内的政治形势,起到了推进清末新政的作用。论文的第四部分,主要介绍了双方在立宪模式上的分歧。国会立宪、责任内阁为中心的君主立宪模式虽然未能取得成功,并不能否定其在清末改革中的重要作用。论文的第五部分主要是对双方的思想进行了详细的评析,归结出五族君宪在清末的历史意义。
其他文献
目前最高人民法院已公布十一批56个指导性案例,法官引用指导性案例逐渐增多,有蔚然之势。而法律解释是当代法律方法论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法律适用的关键。本文通过对指导性
量刑既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也是一个重要的实践问题。随着媒体对因量刑失衡而导致的社会热点案件的频频报道以及我国量刑规范化改革的不断探索和推进,量刑问题受到越来越多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价值冲突普遍存在并引起关注。大学生是青年中知识层次较高、最有潜力、最具创造性的群体,他们对自身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极为关注。在努力探索
朝核问题是当前国际政治中的焦点问题之一。朝核危机由来已久,朝核问题的直接动因是朝鲜和美国的各自民族主义特性及其国家战略的分歧与碰撞。从地区层面来看,朝核问题则包含
马克思、恩格斯一直坚持社会主义革命“西方中心论”,即认为社会主义革命将首先在西方展开并取得胜利,西方社会主义的胜利对东方具有榜样和帮助的作用,东方国家只有在西方社
著作权限制制度对于实现著作权的立法宗旨和价值目标,特别是发挥新技术条件下著作权制度的功能和作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从新占典主义经济学、著作权有限保护与增进民主文
在马克思那里,全人类解放的愿景及其解放政治图式不是一种缥缈的“乌托邦”式幻想,而是启蒙以来实实在在地扎根于每一个人心中的现实愿望,而要实现这个愿望,人们就必须去付诸现实
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大学生面临学习、生活、情感、工作等多重压力。由于大学生的心智尚未完全成熟,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能力还不强,因此他们经常遭遇焦虑、自卑、抑郁等消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