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异空间与叙事策略——门罗短篇小说集《恨,友谊,追求,爱情,婚姻》研究

来源 :山西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dow21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加拿大女作家艾丽丝·门罗(1831-)是当代文坛重要短篇小说作家,于2013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本文从叙事学视角研究门罗的第十部短篇小说集《恨,友谊,追求,爱情,婚姻》中不同空间的构建,探究第二空间在这些短篇小说中的意义及空间构建与叙事策略的关系。其中,倒叙、预叙,全知、有限视角的使用与转换构成了本部作品中重要的叙事策略并极大地促进了不同空间与女性不同身份的构建。  本文共分为五章:  第一章是引文,主要介绍作者和作品信息、目前的研究背景、本文的研究问题及研究意义、理论框架、论文结构。  第二章分析九篇小说中女主人公的生活空间。房子、丈夫和日常生活构成了这一空间的主要元素。这一章主要考察倒叙和有限视角如何刻画出女性沉闷的生活和压抑的身份。人物的日常生活和心理状态作为叙事的一部分,构成了不同的叙事层次,解释了基本叙事中女性的身份危机。  第三章分析第二空间的构建以及这一空间对于女性人物身份的重要影响。第二空间区别于人物日常生活空间,为人物暂时地逃离生活中心提供了契机。在这里,往往有一名男子与女主人公发生爱恋。人物体验视角是呈现这一空间的重要叙事视角。由于这种内视角只能透过人物的视野、感觉、知觉来表现事物,因此其感知范围是有限的。但正是这样的局限使得人物前后的改变愈加明显,引人注目。随着人物不断深入第二空间,悬念逐层解开,危机也不断化解。叙事层层推进,直到主要事件在此发生。  第四章探究女主人公在回归日常空间后,对于第二空间的回顾、反思以及这一空间对其产生的后续影响。本部短篇小说集结尾叙事通常采用预叙和人物回顾视角等策略。作者常采用预叙手法叙述多年后的情景片段,那时的女主人公则采用回顾视角追忆过往年华。在主要事件发生后,对第二空间的叙事就此终止,叙事时间穿梭到多年以后。尘封于记忆之中的某个片段突然显现,以外视角重新审视当年的自己,人物往往会获得重要的体悟。  最后是本文结论部分。本集中的女性人物经历了两种不同的空间。第一空间是人物生活中心,其中埋藏着人物的身份危机。第二空间更为边缘、自由,为人物化解危机提供场所和契机,对于本部作品具有重要意义。不同的叙事视角和叙事时间构建出了两种不同的空间,促进了外部空间与人物心理空间的互动,揭示了作品的积极主题:女性的生活可能表面看似平静,但实际非常复杂;女性拥有抵抗窒息生活的空间,尽管她们有时以逃离作为抵抗的策略,但这仍然体现了女性的自主性。
其他文献
本文是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与英语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的实证研究。笔者以建构主义理论为理论基础,并以实际教学过程中的精读课进行教学尝试。笔者以佳木斯大学外国语学院2008级英
莱拉拉森的代表作《流沙》讲述的是一个中产阶级的美国非裔女性寻求自我定义的奋斗历程。《流沙》的问世引发了各界多角度的对美国黑人妇女性欲进行的讨论。但是,对于该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