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人们开始关注害羞这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并逐渐认识到它对生活质量的负面影响,但与过去几十年中对焦虑、抑郁的众多研究相比,害羞的心理学研究显得十分薄弱,特别是缺乏合理的解释模型,难以形成对害羞者社交退缩行为认知机制的全面理解,不利于对该类人群社交技能及生活质量提升的实践开展。鉴于以往基于临床观察和问卷评定的研究仅限于描述害羞者的静态行为特征(如社交情境中的行为退缩,对威胁信息的超敏感性等),而忽视了上述特征对该类人群行为退缩的动态调节过程。本研究,采用多种研究范式相结合的研究策略,从社会认知角度系统探讨了社交威胁线索对害羞者退缩行为的诱发作用及其注意机制。该研究对建立和完善害羞者社会适应的理论模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同时也对寻求预防害羞者退缩行为的产生的有效途径,指导和促进害羞者的临床治疗,提高害羞者人际交往质量均具有重大的实际应用价值。本研究包括四个实验,通过利用线索暴露范式验证了不同类型线索对害羞者社交退缩行为的诱发作用,采用点探测范式、空间线索范式、掩蔽技术系统地探讨害羞者的注意偏向及其机制,以阐明社交线索对该类人群社交退缩行为的动态调节过程。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愤怒面孔线索仅对高害羞者的社交退缩行为具有显著的诱发作用;(2)高害羞者对愤怒面孔有显著的注意偏向;(3)在自动加工阶段,高害羞者对威胁信息注意偏向的成分是促进注意;(4)在策略加工阶段,高害羞者对威胁信息注意偏向的成分是脱离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