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以山西隰县小西天大雄宝殿塑像为中心,分两大部分展开讨论。第一章是关于塑像产生情况的历史性研究。论文在对小西天寺院的创建年代与创建人、殿堂配置、历代新建与维修状况以及大雄宝殿塑像的制作年代、制作者等基本问题予以考定和梳理的基础上,兼以探讨塑像的图像内容、布局构思和艺术形式等方面特点形成的历史背景。一方面,大雄宝殿塑像的图像内容、布局构思和艺术形式等与直接参与制作者如主持修造者道亮、工匠张俊明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另一方面,又是明末清初隰州寺院文化艺术和明清时期寺院造像风尚共同影响的产物。 第二、三、四、五章是对塑像内容的图像研究。论文根据大雄宝殿塑像的布局安排,按照从中央佛坛上的五佛尊像(从南至北依次为药师、弥陀、释迦、毗卢、弥勒)、到南北两山墙下方佛坛上的十大弟子尊像,再到南北两壁壁塑“六欲之天”和“琉璃圣境”的顺序依次对图像予以考证并阐释,并注意揭示图像之间的意义联系和图像整体所表达出净土和涅槃的主题。 论文旨在通过澄清关于小西天大雄宝殿塑像的一些基本事实,如制作年代、制作者、产生的历史背景、图像的表现内容、图像之间的意义联系和图像整体所表达的信仰与观念等,来考察我国晚期佛教美术和佛教信仰的一些发展和变迁,而这也正是论文的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