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本研究通过分析本院神经内科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人口学特征、临床数据等,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静脉溶栓治疗后出血性转化的发生率和出血转化后的临床转归,并进一步筛选出出血性转化的危险因素和出血性转化后死亡的危险因素,为临床上静脉溶栓治疗前发现出血性转化高危人群并进行有效防控,从而减少出血性转化的发生,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提供理论依据。研究方法筛选于2015年1月~2017年1月在本院神经内科住院进行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入选标准和排除标准纳入病例,回顾患者人口学数据、实验室数据、临床表现、影像学资料、是否出血转化及临床转归等。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静脉溶栓治疗后出血性转化的发生率和转归情况。将静脉溶栓治疗后患者分为出血性转化和非出血转化,进一步将年龄(≤60yrs;>60 yrs)、收缩压(≤150 mm Hg;>150 mm Hg)、是否既往脑梗、是否高血压、是否糖尿病、是否房颤、是否长期使用抗凝抗栓药物、发病到溶栓时间(≤3h;>3h)、是否低密度、梗死面积(小、大、腔隙性)、LDL(≤3.12mmol/L;>3.12mmol/L)、FPG(≥7.0(mmol/L);<7.0(mmol/L)、NIHSS评分(≤12;>12)纳入logistics回顾进行分析,首先采用单因素logistics回归,以P<0.15作为纳入多因素分析的标准,再将筛选出的可能的危险因素纳入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静脉溶栓治疗后出血性转化的危险因素。相似的,将静脉溶栓治疗后患者分为出血性转化死亡和出血性转化非死亡,采用相同的方法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静脉溶栓治疗后出血性转化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1.共130例患者纳入研究,男91人,女39人,平均年龄61.5岁,平均NIHSS评分13.3,发病到溶栓的平均时间3.73小时。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静脉溶栓治疗后无出血转化85例(65.38%),发生出血转化45例(34.62%),其中症状性脑出血(SICH)19例(14.62%),症状性脑出血(SICH)患者均于静脉溶栓治疗后24h内发现临床症状加重,相对基线/最低NIHSS增加≥4分,经头颅CT检查确诊为出血性转化。出血性转化组病死率24.44%,无出血性转化组病死率4.71%,经统计学检验发现出血性转化组病死率高于无出血性转化组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2.在静脉溶栓治疗后出血性转化危险因素分析中,单因素分析显示既往脑梗死、高血压、糖尿病、房颤、发病到溶栓时间、是否低密度、梗死面积、NIHSS评分为可能的影响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房颤(OR:0.056 95%CI:0.009-0.342,P<0.002)发病到溶栓时间(OR:0.088,95%CI:0.024-0.318,P<0.001)、是否低密度(OR:14.887,95%CI:2.758-80.361,P<0.002)、梗死面积(OR:3.122,95%CI:1.551-6.283,P<0.001)、NIHSS评分(OR:0.230,95%CI:0.086-0.614,P<0.003)与静脉溶栓治疗后出血性转化相关。3.在静脉溶栓治疗后出血性转化死亡危险因素分析中,单因素显示收缩压、既往脑梗、高血压、糖尿病、房颤、低密度、梗死面积为可能的危险因素,进一步多因素分析显示,以上因素均未达到显著统计学差异。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后出血性转化发生率较高,达到为34.62%,其中症状性脑出血(SICH)发生率为14.62%。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后,发生出血性转化者病死率高于无出血性转化者。房颤、发病到溶栓时间超过3小时、CT上有低密度、大面积梗死和NIHSS评分超过12分是静脉溶栓治疗后出血性转化的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