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施莱尔马赫(Friedrich Schleiermacher)曾说过处理翻译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让读者靠近原作者,另一种是让原作者靠近读者。前者是以原语文化为归宿,后者是以目标语文化为归宿,即所谓的异化和归化。而唐诗中的隐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缩影,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由于中英文化的差异,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如何在归化与异化之间做出正确的选择?所以,在翻译唐诗隐喻的时候,是使用归化的翻译策略还是异化的翻译策略,成为学者们争论的焦点。为了从文化角度分析研究唐诗隐喻的归化与异化策略的选择问题,本文先从唐诗中隐喻的起源和功能两个方面分析研究了唐诗中隐喻的文化内涵。唐诗中的隐喻有的源于中国的传统节日和习俗,有的源于中国的自然环境和景观,有的源于中国的传统宗教,还有一些则来源于中国的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这些隐喻都被赋予了一定的文化内涵,诗人运用这些隐喻来表达内心的真实情感。但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造成了中西方读者不同的认知方式,在解读同一个隐喻时,中西方读者可能会产生不同的认知,以至于外国读者很难领悟到唐诗中隐喻的深层含义和感知中国传统文化。因而,本文接着从文化角度并结合东西方学者的相关理论,对比了汉英隐喻的文化内涵。通过对比,本文发现四种情况:同一个喻体在中英文化中有着相同的文化内涵,这是中英隐喻之间的文化共性;同一个喻体在中英文化中有着不同甚至是相反的含义;而不同的喻体可能会有相同的文化内涵以及中英文化有其独一无二的喻体。由此可见,汉英隐喻在文化内涵上虽有共性但更多的是差异,其中文化共性决定了唐诗中隐喻的可译性,而文化差异性不仅阻碍了外国读者理解唐诗隐喻的文化内涵,还加大了翻译唐诗中文化隐喻的难度。所以,本文最后通过借鉴东西方学者的隐喻翻译理论,从文化角度剖析了唐诗中隐喻翻译的原则,通过案例分析,总结出归化和异化策略中具体的可行的翻译方法作为参考。本文从文化角度分析了唐诗中隐喻的文化性,对比了汉英隐喻的文化内涵,为唐诗隐喻的英译提供了理论基础,从而提出翻译唐诗隐喻的基本原则,总结了切实可行的翻译方法,使译文实现形式上的灵活变通,情感上的积极共鸣和文化上的同步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