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与目的:AIS(Acute Ischemic Stroke,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一类急性脑血管循环障碍导致的局部脑组织和脑细胞缺氧,继而产生脑功能缺损的急性临床事件。该病发病急、发展快、致死致残率高。其治疗目的在于发病后在最短时间内恢复血流、改善缺血区的供血供氧,以期恢复缺血半暗带区残存脑细胞的功能。越来越多证据表明对于急性卒中患者时间就是大脑,但是临床常用静脉溶栓时间窗为4.5 h,大多数患者会因为各种因素无法得到及时救治,近年来,各大型临床卒中中心探索动脉内溶栓和动脉内机械取栓等动脉内治疗方式相比于静脉溶栓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但动脉内多模式治疗的报道较少,本研究主要分析急性前循环闭塞患者血管内rt-PA(Recombinant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溶栓及其他动脉内溶栓技术联合应用的疗效和安全性,并进一步分析相关预后因素,旨在探讨动脉内多模式治疗在急性脑卒中的应用临床有效性、安全性,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5月~2014年6月期间采用血管内治疗的59例急性前循环闭塞患者,经颅脑CT(Computed Tomography,计算机断层扫描)和MRA(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磁共振血管成像),CTA(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血管成像),DSA(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等检查获取其临床治疗前评估,并通过追踪随访收集其预后信息,采用NIHSS(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系统评价患者病情、mRS(modified Rankin Scale score,改良rankin评分)评估3个月后患者恢复情况。采用t检验或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并行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判断预后相关因素。结果:此期间经影像学检查确诊的急性前循环闭塞患者65例,6例因部分资料缺失未纳入研究,其余59位患者平均年龄为59.8岁,治疗方式及病例数分别为:动脉rt-PA溶栓治疗25例、动脉内多模式治疗(多模式血管内治疗)34例,两组患者平均入院NIHSS评分分别为12.6±4.3、18.3±4.2,发病至治疗时间分别为5.3±0.9、5.8±1.4小时,血管再通率分别为56.0%、82.4%,以P<0.05为统计学差异,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入院NIHSS评分、发病至治疗时间、血管再通率均有统计学意义,但两组间的预后良好率(mRS 0~2)和出血及水肿并发症发生率未见统计学差异。预后相关因素做单因素分析时发现年龄、入院NIHSS评分、发病至治疗时间、血管再通及出院NIHSS评分与预后相关。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患者年龄、发病至初治时间、出院NIHSS评分和血管再通与患者预后相关,其中血管再通是保护因素。结论:1、动脉内多模式治疗血管再通率高于动脉rt-PA溶栓,且术后并发症无显著性差异。2、对于入院病情较为严重或入院时间更长的患者,动脉内多模式治疗较动脉rt-PA溶栓适宜应用。3、较好血管再通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的保护因素,动脉内多模式治疗可能是改善患者预后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