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脑缺血颈动脉厚度与中医证型相关性及辩证论治的影响

来源 :广西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ntanmingy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慢性脑缺血(眩晕)患者颈内动脉厚度以及相关指标与中医证型之间的关系及辨证论治的影响,为临床辨证提供客观指标以及辨证论治提供研究依据。  方法:2009年12月至2010年12月广西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脑病二区住院符合纳入的慢性脑缺血患者259例,采用颈部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仪行颈动脉内膜厚度及斑块测量、清晨空腹血脂检测以及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仪(TCD)分析,中医辨证分型采用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中医内科学》分为六种证型,即风阳上扰、肝火上炎、气血亏虚证、痰浊上蒙、肝肾阴虚证、淤血阻窍证6个证候,分析以上相关指标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并将259例随机分为2组,即单纯西药治疗对照组(对照组)128例,中医辨证治疗组(观察组)131例,对照组采用单纯西医常规治疗方法和药物,观察组采用以上六种证型辨证治疗,治疗30d后分析其各项相关指标的变化以及临床疗效。  结果:(1)一般资料显示,慢性脑缺血患者男女之间的发病年龄、病程、以及各种基础疾病比较无显著性差别(p>0.05);(2)不同基础疾病患者颈动脉内膜厚度严重程度为:糖尿病>高脂血症>高血压>冠心病。通过治疗后仍有显著性改善,治疗前后比较(p<0.05),而冠心病患者虽有改善,但治疗前后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3)259例患者六种证候当中,以气血亏虚证、肝肾阴虚证占的比率最高,分别为25.09%和24.31%,其次是痰浊中阻证为16.60%,排名次如下:气血亏虚证>肝肾阴虚证>痰浊中阻证>瘀血阻窍证>风阳上扰证>肝火上炎证;(4)研究表明,259例患者的中医证型以气血亏虚证、肝肾阴虚证、痰浊中阻证患者的颈动脉内膜厚度重于其他证型,其排序是:痰浊中阻证>气血亏虚证>肝肾阴虚证>瘀血阻窍证>风阳上扰证>肝火上炎证。治疗前后比较风阳上扰证和肝火上炎证患者颈动脉内膜异常改善无显著性差异(p>0.05),其他证型均有显著性改善,治疗前后比较(p<0.05),但加用辨证论治的中药治疗所有的中医证型治疗后颈动脉内膜厚度程度显著性减轻,治疗前后比较(p<0.05,0.01);(5)加用中医辨证治疗的观察组患者颈动脉内膜厚度改善显著优于单纯西药治疗组(对照组),2组比较(p<0.05)。同时,研究还表明,加用辨证论治的患者临床疗效、TCD以及血脂改善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2组比较(p<0.05,0.01)。  结论:(1)慢性脑缺血患者颈动脉内膜厚度异常程度不仅与基础疾病呈正相关,且与中医辨证分型有相当密切的关系,其程度比较是:痰浊中阻证>气血亏虚证>肝肾阴虚证>瘀血阻窍证>风阳上扰证>肝火上炎证;(2)慢性脑缺血患者中医证型出现比率是:气血亏虚证>肝肾阴虚证>痰浊中阻证>瘀血阻窍证>风阳上扰证>肝火上炎证;(3)加用中医辨证论治对慢性脑缺患者颈动脉异常的改善以及临床疗效均优于单纯西药治疗。(4)结果表明慢性脑缺血的临床症状变化可能与病情的进展有关,在慢性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疾病可表现有不同的证型,可以说证候是疾病个体的差异以及病情阶段的变化不同体现,采用辨证论治是个体化治疗的最好方法。
其他文献
目的:比较“龟刺”与常规针刺方法治疗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的疗效差异,为临床上治疗本病提供新的治疗思路和方法。  方法:本研究采用随机分组单盲对照法对所选病例进行前瞻性研
目的:  观察循环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 DPN)的临床疗效。  方法:  将符合纳入标准的80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