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保罗·弗莱雷(Paulo Freire 1921-1997)(下文简称弗莱雷)作为第一代批判教育思想家代表、批判教育学的主要创建者之一,被称为“批判教育学的首席哲学家”“二十世纪以来批判教育理论和实践方面最重要和最有影响力的教育家之一”。弗莱雷结合20世纪拉丁美洲社会现实,以及他本人的实践经历,基于马克思主义、现象学、存在主义、后殖民主义、进步主义教育等理论,产生了对教育的本质、价值和实现的科学认识,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人性异化、实践展开了深刻批判,并从教育中找到了解决资本主义社会意识形态危机、人性异化和实践压迫的方法,由此形成了弗莱雷关于被压迫者解放的批判教育哲学思想,对批判教育哲学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本文的主旨是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出发,全面、系统、深入地研究弗莱雷关于被压迫者解放的批判教育哲学思想。本文旨在使弗莱雷丰富的思想资源内隐含的批判教育哲学“内核”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角度得到解释和重构,揭示弗莱雷思想的生成论、认识论、本体论、实践论、价值论、方法论逻辑,力图从整体上准确把握弗莱雷关于教育的本质、价值和实现的科学认识,以及弗莱雷思想所反映的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问题及其处理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从而根本上理解弗莱雷分析实现被压迫者解放的逻辑理路,以深化弗莱雷哲学思想研究,开阔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场域,反思当代中国教育实践。基于以上研究主旨和目的,本文立足于批判教育哲学的丰富内涵和相关研究进展,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以弗莱雷的批判教育哲学思想为研究对象,从生成论逻辑探索弗莱雷批判教育哲学思想的渊源,从认识论、本体论、实践论逻辑分析弗莱雷批判教育哲学思想的基本内容,即围绕被压迫者解放而展开的意识形态批判、人性异化批判、实践批判这“三大批判”,从价值论、方法论逻辑思考弗莱雷批判教育哲学思想的特征、批判与回应、启示。根据以上逻辑安排,本文分七个部分展开。第一,绪论。这一部分简要介绍了弗莱雷的生平及学术历程,明晰了研究目的和研究的理论意义、实践意义,在对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进行详细整理、归纳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分析出目前关于弗莱雷思想研究领域内已取得的进展、存在的不足以及亟待突破的问题,从而逐步确立了研究内容与方法。第二,弗莱雷批判教育哲学思想的渊源。这一部分基于生成论逻辑,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生成论为思维方式,从时空维度对弗莱雷思想的渊源展开辩证的、历史的、实践的追溯。20世纪20—90年代是弗莱雷思想生成的时间维度,在这一时间轨迹之下,拉丁美洲的社会历史现实、巴西的具体国情、弗莱雷的家庭环境构成了弗莱雷思想生成的空间维度,同时也是弗莱雷思想产生的沃土和根本动力。在对弗莱雷思想生成的时空维度展开基本追溯基础上,这一部分还梳理了弗莱雷批判教育哲学思想生成的必要条件——理论渊源,考察了弗莱雷批判教育哲学思想与相关理论的承续关系。弗莱雷在其丰富的实践经历和理论积淀中,找到了马克思主义,并以此为思想构建的理论基础,同时在现象学、存在主义、后殖民主义、进步主义教育等理论中汲取营养,最终构建了丰沛恣肆而个性鲜明的批判教育哲学思想体系。在时空的整体意义上,这一部分通过揭示弗莱雷批判教育哲学思想与时代背景、社会环境、具体国情、家庭环境、实践经历、相关理论的深切联系,探寻弗莱雷思想生成的根本动力和必要条件,从而进一步把握弗莱雷批判教育哲学思想的生成论逻辑。第三,意识形态批判。意识形态批判思想是弗莱雷批判教育哲学思想的认识论基础。弗莱雷的意识形态批判思想主要受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影响,他在继承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基础上,确立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批判立场。在此基础上,弗莱雷结合社会历史现实,从“主奴关系”角度对存在于拉丁美洲乃至巴西社会意识形态的二元对立存在进行了划分。基于以上立场的确立和对社会现实的考察,弗莱雷得出教育的本质是意识形态的重要论断,这是弗莱雷展开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批判性分析的立论基础,也是弗莱雷针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固有矛盾和悖论,探寻解构并建构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出路的前提,以此唤起被压迫者意识形态的觉醒。基于弗莱雷意识形态批判思想的建构逻辑,这一部分围绕“立论-解构-建构”的思路,通过分析弗莱雷关于教育与意识形态关系的重要立论基础、阐释弗莱雷解构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批判性分析、明晰弗莱雷从培养批判意识的教育中找到的建构意识形态的路径,从而进一步把握弗莱雷批判教育哲学思想的认识论逻辑。第四,人性异化批判。人性异化批判思想是弗莱雷批判教育哲学思想的本体论基础。人性异化批判是在意识形态批判基础上的延伸和深化。弗莱雷认为,人类从本性上说是积极的、有探究欲的,他深刻认识到人性的四个方面,提出人性化是人存在的中心问题,并基于人性和人性化的深刻见解,分析了教育自由价值的人性化使命,从而得出教育的价值在于自由的重要论断。但是,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压迫阶级通过教育、宣传、媒体等手段使大众“非人性化”,弗莱雷由此对资本主义社会的人性异化现象进行了揭露,进而在培养新人的教育中找到了解决人性异化的突破口,以达到实现人性化的目的。基于以上建构逻辑,这一部分围绕“立论-解构-建构”的思路,对弗莱雷关于教育自由价值与人性化使命关系的重要立论基础展开了具体分析,进而在此基础上剖析了弗莱雷解构并建构资本主义社会人性异化的思路,从而进一步把握弗莱雷批判教育哲学思想的本体论逻辑。第五,实践批判。实践批判思想是弗莱雷批判教育哲学思想的实践论基础,它吸收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弗莱雷以实践唯物主义为基本遵循,透过人的实践、教育实践思考人类在意识形态唤醒与人性化实现后的解放问题。在弗莱雷看来,解放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教育实践与人类解放之间具有实践的耦合性,人类的解放可以通过教育实践来实现。在这一立论基础之上,弗莱雷批判性解构了资本主义实践的压迫属性,对弗莱雷来说,教育被视为实现人类解放的工具,也是一条重新发现和重申人类作为集体存在的尊严的道路。基于弗莱雷实践批判思想的建构逻辑,这一部分围绕“立论-解构-建构”的思路,分析了弗莱雷关于教育实现与人类解放逻辑关系的解答,剖析了弗莱雷解构并建构资本主义实践的思路,从而进一步把握弗莱雷批判教育哲学思想的实践论逻辑。第六,弗莱雷批判教育哲学思想的评价。弗莱雷的批判教育哲学思想从生成到发展饱含着鲜明的特征,在获得较大认可、传播和发展的同时,也受到了一些批判。这一部分在探讨弗莱雷批判教育哲学思想的特征、批判与回应基础上,结合中国国情,立足中国的现实教育实践,分析弗莱雷批判教育哲学思想对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新道路的启示,挖掘出其当代价值,从而进一步把握弗莱雷批判教育哲学思想的价值论、方法论逻辑。第七,结语。这一部分主要对弗莱雷关于被压迫者解放的批判教育哲学思想做了系统说明,总结了弗莱雷分析实现被压迫者解放的逻辑理路,阐述了弗莱雷关于被压迫者解放的批判教育哲学思想的内在逻辑、创造性、未完成性和包容性,论证了弗莱雷关于被压迫者解放的批判教育哲学思想的理论、实践意义与当代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