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考据学对温病学形成发展研究究

来源 :北京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7次 | 上传用户:niudab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考据学于明末清初兴起,在乾嘉时期达到全盛。作为清代学术的主流,它的影响几乎遍及清代学术的各个方面,作为民众健康基石的医学自在其中。温病学在中医学中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它虽然起源于《黄帝内经》,但理论体系形成与完善都集中于清代短短的两百余年。近年来,关注并研究考据学对中医学发展影响的学者越来越多,学术界关于考据学对中医学发展意义的研究愈发重视。但以往的研究重点多集中在考据学对《内经》的发展影响,而研究对温病学发展影响的论文极少。因此,本文通过整理温病学著作中的考据学内容,分析温病学发展与考据学的关系,发掘考据学对温病学理论创新的价值,对拓展温病学研究领域,加深温病学发展的认识,借鉴清人继承与创新的经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的通过对温病学专著进行全面整理、分析、归纳、阐释,深入研究温病学在发展中如何受到考据学的影响,分析考据学对温病学发展带来的意义,加深考据学对中医影响的认识,以期为当今中医学发展中继承与创新提供借鉴。方法综合运用考据学、历史学、中医学理论的多学科研究方法。根据文献学,查阅目录学著作、温病学教材、中医史著作等相关文献,筛选出影响大、流传广、有一定学术意义的温病学专著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根据考据学内容与学术方法,整理分析清代温病学著作中的考据学内容,分析不同时间阶段温病学著述的考据学特点;根据历史学与中医学理论,探讨温病学理论重要创新内容与考据学之间的关系,归纳考据学对温病学的影响,总结考据学对于温病学发展所带来的价值。结果论文主体分为五章,主要有以下成果:第一章,清代考据学与温病学发展沿革及地域特点。简述清代考据学和整个温病学发展历史过程和地域特点。本章首先考察了清代考据学与温病学发展沿革。清代考据学兴起于明末清初,鼎盛于乾嘉,而后走向衰落。温病学则经历了漫长发展阶段。从《内经》到宋金元明,温病学只是一种逐步深入的认识,而作为一种理论体系的学说形成在清代。通过研究还发现,考据学与温病学两者发展地域基本重合。考据学作为清代社会的主流学术思想,定然会影响到其它学科的发展。而温病学的发展中心恰是考据学思想最为浓厚的地域,有相当数量的学者、医家在年少时期习举子业,扎实掌握了考据学的相关知识。单从地域上来看,考据学必然影响到了清代温病学的发展。第二章,清代温病学发展过程与考据学发展之间的关系。梁启超把清代考据学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启蒙期、全盛期、蜕分期。考据学启蒙期,以"经世致用"为核心,注重实践为特点。这一时期,温病学著作内容着重于症状的描述与比对,其语言朴实,说理较少,这种特点正是这一时期考据学精神的体现。考据学在全盛期偏重于对经学的研究,在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等多方面取得众多成果,学术影响遍及整个社会。相同时期,温病学著述中出现了较多考据学的身影。众医家学者对《内经》《伤寒论》等医学经典做了辑录注释与发挥,应用考据学方法作为阐述个人医学观点的工具。考据学蜕分期,主要对全盛期的学术成就做了总结,虽然其社会学术地位逐渐下降,但学术风气、学术精神依旧深入人心。该时期温病学著述中出现大量整理注释《温疫论》《温热论》等著作,考据学方法应用精当。温病学中的考据学,并未随着经学中的考据学的没落而没落,而是呈现自己发展的学术特点。以上种种,既说明温病学与考据学发展的密切相关性,又说明不同学科应用考据学的不同特点。第三章,温病学专著中的考据学内容。本章全面整理了温病学著述中的考据学内容,其中包括了对医学经典《内经》《伤寒论》等字词的训释、语句的分析、医理的阐述,病名、药物的考证,温病发展历史的考证、对《温热论》《湿热条辨》等温病著作的版本校勘。详细分析了著述中应用考据学的方法及其带来的意义。笔者认为,温病学者通过对术语所用字词的字形的辨析,使普通语言意义和医学理论意义相结合,使概念较原有的表达方式更为清晰准确;通过辑录注释《内经》、《伤寒论》,为温病学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对药物的考证更好地说明药物功效,同时使临床用药更加精准,以保障治疗效果;对温病发展历史的考证,加深了对温病学在历史变迁过程的认识;对《温热论》、《湿热条辨》的校勘,确保了文献传播过程中的准确。第四章,温病学专著中考据学精神的体现。本章主要整理了温病学著述中具有考据学学风与精神特点的内容,分析这样的学术特点为温病学发展所带来的作用与好处。主要有以下三点:一、秉承"经世致用"的精神,使温病学的发展始终以提高临床治疗为目的,理论的形成以临床观察实践为基础;二、广征博引,充分利用前人的学术成果,引用文段忠于原文,标注来源清晰。不仅做到了治学严谨,同时也方便后世学者查证;三、将考据学治经的方式应用于重要的温病学专著中,完善了这些著作的内容。第五章,温病学理论创新内容与考据学的关系。本章对吴又可所创膜原学说、叶天士所创卫气营血辨证、杨栗山所创疫病治则、吴鞠通所创温病三焦辨证治则这些创新理论进行整理,分析其中对《内经》、《伤寒论》这两部经典重新认识的方法与过程,以及考据学在这一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笔者认为考据学是温病学者对医学经典认识的方法,它帮助温病学者深入解读医学经典的内容,对温病学理论的形成和完善有举足轻重的意义。结论本文创新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首次系统梳理温病学专著中的考据学内容及其应用方法;第二,全面分析了考据学对温病学发展的影响;第三,详细分析考据学与温病理论创新之间的关系;第四,总结了考据学对温病学发展的意义,加深了对清代温病学发展研究的认识,拓展了中医学研究的范围。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一、清代温病学的快速发展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考据学是其中之一;二、清代温病学的发展除医学本身客观实际以及温病大家对温病的认识、理论和治疗实践等因素外,也受到清代考据学在治学方法、治学精神、治学学风等多个方面的影响;三、清代温病学的发展过程与考据学的发展过程中的学术研究变化有较大相关性;四、清代温病学者利用考据学方法,辑录注释阐发经义,考证训释医学术语,更准确的表达了医学观点;整理校勘前代著作,确保了文献传播过程中的精准;五、清代温病学者继承了考据学的优良学风,使温病学在发展过程中始终保持朴实、严谨的作风,确保了其著述内容的真实与实用;六、清代温病学形成的理论,是临床经验的归纳和总结的产物,内中也凝聚了考据学治学精神的体现;七、清代温病学的发展,在充分继承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发挥创新出一套新的医学理论学说,是中医继承与创新的一个成功案例,丰富了中医基础理论,为当今中医学的发展提供了借鉴。
其他文献
城中村是指城市在不断向前发展的过程中,那些本来不属于城市只是靠近城市的农村被慢慢吸纳到城市不断扩大的范围里,这些农村就是我们所说的城中村。这些城中村只是名义上叫做
<正> 侗戏的形成,据考证已有一百五十余年的历史,由于社会和历史等多方面的原因,解放前,侗族没有文字,各地戏师各自创作,口传心授,剧本又互不流传,剧目的生产受到一定的影响
目前使用和研究的喷墨打印用着色剂以水性染料为主,基本色是黑色、品红色、黄色和青色。水溶性黑色染料以多偶氮结构为主,要求具有好的耐水性和抗玷污牢度,近年的研究集中在
概述了对苯二甲酰氯的生产方法及其进展。分析了我国对苯二甲酰氯的生产现状及发展前景,提出了今后的发展建议。
现针对翻车机车场的几种常见站型,结合矿区铁路运输模式,从卸车数量、站坪长度、运输效率三方面进行比较,指出各站型不同的选择依据和适用范围,并提出适合矿区铁路运输模式的
<正> 从战国到东汉,由于各地区的经济发展并不平衡,在政治上所起的作用也不尽相同,所以很自然地形成了具备各自特点的地区性地主集团。在门阀形成的过程中,必然有一些地区性
配电自动化是智能电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信息传输平台的通信系统则是实现配电自动化系统功能的基础。EPON网络通讯技术是一个新的信息传输平台,它作为一种新型光纤接入技
<正>美人计,语出《六韬·文伐》:"养其乱臣以迷之,进美女淫声以惑之。"中国古代三十六计中最诱人的一计即美人计:"兵强者,攻其将,将智者,伐其情,将弱兵颓,其势自萎,利用御寇,
<正>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兴起,使信息传播和获取渠道发生深刻改变,同时也给税收宣传工作带来挑战和机遇。在新媒体时代,推进税收宣传必须重视和加强新媒体的应用。理清新
<正> 一系列的大赛成绩统计表明,辽宁竞技体育的实力在国内是最强的。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辽宁相当一部分国有大中型企业遇到困难,对体育的支持减弱,辽宁地方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