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聚煤作用

来源 :中国矿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n5283309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青藏高原是我国最后一片神秘而神奇的大地,对于煤炭地质也是如此。高原上煤矿(点)众多,含煤地层广布,但是煤炭资源地质调查研究广度和深度十分有限,大部分地区属于煤田地质工作的空白。为此,本文运用板块构造、大陆动力学及盆地分析的理论与方法,就青藏高原聚煤作用基本特点开展研究,取得如下创新成果。地质调查结果显示,青藏高原早石炭世以来有8个主要聚煤期,形成的14套含煤地层残留在3个构造区10个赋煤带,赋存在东昆仑、昌都、土门格拉、冈底斯北缘、拉萨、冈底斯南缘6个聚煤盆地。其中,昌都、土门格拉、冈底斯北缘、拉萨4个聚煤盆地发育海陆过渡相含煤地层,煤层层数较多,部分煤层较稳定;东昆仑聚煤盆地为主要为陆相沉积,煤层层数少,煤层不稳定;冈底斯南缘聚煤盆地具有由海陆过渡相沉积至陆相沉积演变的特征,始新世海陆过渡相含煤地层煤层层数较多,部分煤层较稳定,中新世-上新世演变为陆相沉积,含煤层数较少,煤层不稳定。晚古生代石炭–二叠纪聚煤作用主要受东特提斯洋弧盆演化的控制,含煤沉积主要发育在大陆边缘海岸带的弧后盆地及弧背前陆盆地;中生代–新生代聚煤作用主要受古地理和沉积环境的控制,含煤沉积发育在昌都地块弧背前陆盆、甜水海–北羌塘前陆盆地、东昆仑山间盆地、冈底斯地区弧间盆地及走滑拉分盆地。在板块构造运动控制下,青藏高原聚煤作用具体特定的时空迁移规律,早石炭世–晚二叠世聚煤作用位于昌都地块南缘,晚三叠世迁移至昌都地块内部及南、北羌塘地块过渡区域,晚侏罗世–早白垩世迁移至冈底斯地块北缘,在始新世迁移至冈底斯地块南缘。根据板块构造及其控制之下的岩相古地理特点,提炼出弧后伸展盆地、弧背前陆盆地、弧间坳陷盆地、弧前盆地、陆内前陆盆地、山前坳陷盆地、山间断陷盆地7种聚煤盆地类型。分析青藏高原隆起历史和剥蚀速率,认为昌都盆地隆起高度的近一半被剥蚀,造成石炭纪、二叠纪、三叠纪地层呈块状大面积出露;冈底斯北缘主要受盆内断层和北侧怒江深大断裂影响,含煤地层支零破碎;拉萨盆地剥蚀作用相对较弱,但含煤地层强烈褶皱和错断;东昆仑盆地含煤地层仅分布在逆冲构造的下盘,冈底斯南缘盆地含煤地层分布在雅鲁藏布江两岸断层的下盘。由此构造变形特点,预测了冈底斯北缘、拉萨和冈底斯南缘主要赋煤区煤炭资源潜力,认为冈底斯北缘盆地找煤前景较好。本论文包括插图77幅,表格43个,参考文献235篇。
其他文献
水杉(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is Hu&Cheng)是原产自我国的落叶乔木,被称为“活化石”的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水杉具有童期长与结实难的特点,限制了造林良种化进程。论文在
随着我国贫困形势不断变化,我国逐步确立更加完善的精准扶贫体系。光伏扶贫作为精准扶贫十大工程之一,凭借其独特性成为地方精准扶贫的重要力量。安徽省金寨县作为光伏扶贫示
中国古代史志目录是至今尚存的全面报道中国数千年图书资料的书目系统,加之清代以来的考补疏证,估计有100种。该目录对于文学、图书、历史贡献之巨大,不言而喻。近日,山东大
采用1959—2009年日平均气温观测资料和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对华北地区冬季持续性异常低温事件进行了定义,并在此基础上统计分析了该区近50 a来冬季持续性异常低温事件的发生规律及环流特征,然后对华北地区持续性异常低温事件与大气低频振荡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近50 a来华北地区共出现26次持续性异常低温事件;环流场上持续性异常低温过程对应的是乌拉尔山高压脊的建立、发展、消亡
会计信息是一种重要的经济信息,会计信息失真将会导致投资者、债权人等会计信息使用者作出错误的经济决策,从而损害了国家和社会公众的合法权益。目前我国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
按照“统一政策、分级管理”的原则,市属高校的国有资产管理隶属于各市级相关部门,所以其管理既有高校管理的共性又具有市级事业单位管理的共性,在实际处置过程中面临许多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