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探求儒之源是研究儒家思想基本前提。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曾在我国历史上长期居于主流地位,对我国社会生活产生了方方面面的影响。但关于“儒”的起源,“儒学”的根源等关于儒学的最根本的问题,至今未有定论。本文对儒的本源从字源学、史学及思想史学的角度进行了详尽的梳理。结合中国哲学中的“体用”观,在对“儒学”与“儒术”两对范畴做历史的梳理的基础上做出新的界定,揭示两者之间存在着体用的辩证关系。道德主体自觉论,是儒家思想的理论基石之一。儒家学派的思想,可概括为:内圣外王之学。而内圣与外王的连接点就是:修身。汉武帝时期最重要的新儒家之一的董仲舒,将先秦儒家基于血缘关系及宗法制度的、已经发展相对完备的内圣外王之学与秦汉之际已经相当流行的阴阳五行等学说相结合而建构起汉代新儒学。董仲舒以先秦儒家以修身为基点的、以家齐国治天下平为修身之完成的道德主体论为核心,并有机融合当盛行的阴阳五行学说,从而提出适合时代需求及儒学发展需求的“大一统”、“天人感应”、“独尊儒术”等政治思想学说。董仲舒正是在重视儒家道德伦理及圣王政治的基础上、以儒家经典的修身精神为体,结合汉代社会政治的需要而将儒家修齐治平等外王的思想得以应用到现实实践中。虽然,董仲舒对原始儒学的修正未必都是发展,甚至有糟粕或者后退,但是只有儒学精神(体)切实的用在解决现实问题(用)中,由从学到用,学与用的结合,体用一体,儒学才可能继续存续,董仲舒的儒学正好体现了这一精神。今天的儒学正面临着一次正在建构中的现代化。而今儒学所面对的现代化,与董仲舒所面临的时代有诸多的不同,但又有一个高度的相同:以现实存在问题的解决为思考的契机、以儒家经典为阐释儒家精神的蓝本、以儒家的德政、治世等外王观念及儒家的道德主体自觉修养等内圣观念结合时代需求为旨归。笔者试图以儒家经典所承载的精神内核为体,以时代的新需求而要求儒之体的具体实践为用,简单谈几点的儒学现代化的新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