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虚无主义”一词来源于拉丁文“nihil”,意为“什么也没有”,它产生于西方近代文明向当代文明的转换时期。然而这种时代转换的背景与中国当前虚无主义的滋长有着结构性的相似。朱谦之先生曾在上个世纪20年代提倡“新虚无主义”,那个时代,正是中国传统价值观念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阵地失守的年代,而在当前的中国,我们所要面对的“虚无主义”,虽然也是源于一种以文化为表征的时代的转型,但这种文化转型有具备了新的内容,它不再纠缠于一个世纪前的中西体用之争,而是在市场经济、现代化进程中所遭遇到的多元文化所造成的困扰与冲突,它不是某一种主导的价值体系坍塌了,而是缺乏对多元文化的整合而导致的价值迷茫。客观而言,价值虚无主义并非一种悲剧或是灾难,而是新的时代到来之前的“阵痛”,但就主观个体而言,所导致的却是一种无所适从的生存的焦虑,对个体的成长、社会的进步带来诸多困扰。当代大学生作为思想活跃的群体,处于中西方各种文化派别的包围之中,自然无法摆脱虚无主义的影响。不可否认的是,当代大学生中,绝大部分学生的价值主流还是好的,但是仍有小部分学生的价值选择出现了偏差,出现了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的倾向,这些倾向使得大学生们追求个人利益至上,思考问题从自身利益出发,将传统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置之脑后。在许多大学生看来,今天的努力学习只是为了将来能过上好日子,殊不知,人一旦过分追求欲望和名利,就会丧失人自身的价值,丧失人的尊严,从而缺乏应有的价值操守和主体意识。上述种种价值虚无主义在大学生中的表现,应该从现实与理论(文化)双重层面去追溯其产生的原因。从现实层面看,自上个世纪90年代中国在经济上推动市场经济体制之后,市场的逻辑便开始渗透到大学教育当中,世纪之交推动的“教育产业化”更加剧了这一进程,学生作为个体,与教师、学校、社会之间的关系定位发生了改变,功利主义、拜金主义开始在大学盛行,并一步步地蚕食道德的地盘,知识成为追求名利的工具,信仰、理想成为可有可无的“奢侈品”。从文化层面看,当前大学生所接受的文化是多元的,马克思主义虽然一直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充当主导,但其实效性却有待进一步加强;而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效应也一直处于争论的漩涡中,传统文化中渗透的虚无主义因子便是争论之一,比如儒家思想和道家文化中所蕴含的虚无主义成分。因此当前大学生中盛行的价值虚无主义可以在传统文化中找到部分根源;另外,自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盛行的“后现代思潮”,在当下的中国,更加具体地附着在一系列娱乐文化当中,并在大学生中大行其道,比如无厘头式的喜剧电影、哼唱歌曲等。后现代思潮对理性、主体性等价值体系的解构是最彻底、最深刻的,它使得“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克服大学生价值虚无主义倾向一方面要真正发挥学校作为精神阵地的引领作用,另一方面要构建求真育人的校园制度文化,更重要的在于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内因决定外因,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归根究底,高等教育必须要培养出价值信念的真实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