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深入研究稻米的品质食味特性,本研究系统地探讨了影响品质食味的因素与综合评价值之间的相关性,以期为加速推进优质食味水稻品种(系)的选育提供了对应的理论依据和技术参考。本次研究以越光、津川1号、津原E28、津川45等审定的水稻品种作为对照品种,同时对选育过程中的东46、东56、东58、东37、东47以及金稻919进行了稻米理化特性的测定,同时分析了糙米的外观品质、精米的蛋白质含量、淀粉组分、米饭的物化特性、稻米淀粉的糊化特性等指标,同时和审定的优质食味水稻品种之间进行差异性比较和分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进行了食味品尝评价试验,同时并进行基于统计学的食味评价,分析了水稻食味鉴评员(以下简称鉴评员)的识别能力和嗜好性,同时对鉴评员的评价结果进行分析和研究。通过对鉴评员进行培训、筛选以及所具备的识别能力和嗜好性进行系统性的生物统计分析,以此来进一步明确选育过程中的稻米新品系所具备的优质食味特性,同时也有助于确立科学和完善的食味评价项目及标准,进而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学、高效的水稻品质食味品尝评价有效方法和科学体系,旨在为今后中国优质食味稻米品种的选育提供科学、有效的方法。本次研究结果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1.关于供试品种(系)的理化指标的方差分析和相关性分析可知:综合评价值与糙米的外观品质、精米的蛋白质含量、淀粉组分、米饭的物化特性、稻米淀粉的糊化特性等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但这些理化指标与综合评价值之间相关性并不显著(P>0.05)。表明了稻米的各种理化指标并不能准确地反映最终的食味品质。尽管和稻米食味特性相关的单独某一项理化指标和稻米食味值这两者之间并不存在有相关性,但几个理化指标有机组合便可呈现出和稻米食味的不同程度上的相关性相关性。2.关于供试品种(系)进行食味品尝试验并进行统计分析可知:供试品种(系)的(食味)综合评价值之间有极显著性差异(P≤0.001),鉴评员的评价结果之间有极显著性差异(P≤0.001),但是在鉴评员和供试品种(系)之间的交互作用的差异并不显著。尽管不同鉴评员之间的食味品尝评价结果存在有一定的差异,然而全部鉴评人员对于供试品种(系)的评价趋势比较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