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健康素养是指个体具有获取、理解和处理基本的健康信息和服务,并运用这些信息和服务做出正确判断和决定,维持和促进健康的能力。因此,从小形成良好的健康素养至关重要。学校作为培养和教育学生的主要场所,有义务也有责任在进行文化知识的传授同时进行健康知识的传播,通过学校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评价和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活动,使儿童青少年获得必要的卫生知识,对于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和健康行为、消除健康危险因素、预防控制疾病、保障终生健康,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学校健康教育是学生提高健康素养的有效途径,而健康促进学校的创建则是全面实现学校健康教育的根本保障。随着健康促进学校在我国的不断发展,学生的健康素养也有所提高,但视力低下、肥胖、营养不良、龋齿、沙眼、贫血在当前中小学生中患病率依然很高,如何全面了解学生存在的健康问题,根据重点难点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素养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研究目的:了解江苏省中小学生健康相关知识掌握情况;探讨网络教程对学生开展健康教育健康促进的效果;修订健康促进学校的评价标准,为进一步发展健康促进学校项目以及提高学生健康素养奠定基础。 研究方法: 1、采用二阶段整群抽样方法抽取13个地市8400名学生为调查对象,以5个领域的健康知识作为调查内容进行自填式问卷调查学生健康知晓率现状; 2、网络教程开展后1年,随机抽取82所点校中的1所学校,并通过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该学校的两个班100名学作为调查对象,调查网络教程进行后学生健康知晓状况; 3、在全省范围内选取健康教育健康促进方面的专家17名,通过德尔菲法进行健康促进学校评价标准的修订,根据专家对指标的重要性评分、熟悉程度以及协调程度等系数筛选指标,最后制定出评价体系的框架。 研究结果: 1、全省小学生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疾病预防、心理健康、生长发育和青春期保健以及安全应急与避险这5个领域的知晓率分别为77.2%、71.0%、92.4%、49.6%、80.8%,中学生分别为79.4%、80.6%、96.1%、86.6%和96.2%;小学男、女生5个领域健康知识知晓情况比较,在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和心理健康2个领域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中学男、女生在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心理健康、生长发育和青春期保健以及安全应急与避险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苏南、苏中、苏北三个地区中,苏中小学生在5个领域的正确率均高于苏南和苏北(均P<0.01),苏南、苏中、苏北中学生5个领域的健康知识知晓情况比较,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疾病预防、心理健康以及安全应急与避险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对13个市中小学生健康知识掌握情况进行主成分分析,运用综合评价函数进行排序,扬州市排名全省各市之首。 2、被调查的五年级男女生在疾病预防方面的知晓率普遍偏低,男生为49.2%,女生为47.3%。在进行网络教程干预后,较之前的基线水平,被调查的学生在心理健康以及生长发育和青春期保健方面的知晓率分别从92.4%增加到97.5%,49.6%增加到66.7%(P<0.01)。 3、德尔菲法三轮专家积极系数分别为100%、76.5%和100%;后两轮权威系数的平均分为0.777和0.816;第二轮函询的一到四级指标重要性的协调系数分别为0.314、0.263、0.250和0.364(均P<0.01),第三轮咨询一到四级指标重要性的协调系数分别为0.289、0.196、0.158和0.236(均P<0.01)。 研究结论:江苏省中小学生健康素养现状良好,但全省中小学生的健康教育水平发展不平衡。通过网络教程方式进行健康教育,学生的健康知晓率有所升高;通过德尔菲法修订出新的健康促进学校评价标准,为健康促进学校创建的进一步开展奠定了基础,两者都为促进学生健康素养的提高开辟了新的道路。根据此次调查结果,我们要针对学生在健康知晓方面的薄弱点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同时要克服网络教程在实际干预中所显现出的弱点,扬长避短,探索并实践更多的新方法,采取综合干预措施,全面提高学生的健康素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