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载瓦语是景颇族载瓦支系使用的一种语言,它与缅甸、阿昌、浪速、勒期、波拉、仙岛等语言同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缅语支。载瓦语主要分为龙准、迸瓦两种方言。载瓦人跨境而居,国内主要分布于云南省德宏州芒市、盈江、陇川、瑞丽等县市,人口占境内景颇族总人口的六成之多,约八万余人;境外主要分布于缅甸克钦邦境内,其中恩迈卡、迈立卡两江以东的下游地带为聚居区,人口不详。本论文《载瓦语语音研究》所用到的载瓦语语料均来自德宏州境内,其中,芒市志丹村语料贯穿全篇,盈江鲁洛、陇川龙门、瑞丽户瓦等三个语言点的语料主要出现在第1章“载瓦语方言系属”及附录1“载瓦语方音词表及方音简介”两部分,用于说明载瓦语方音差异及各自语言点的音系描写。本论文从共时和历时两个层面对载瓦语语音进行了较为详尽的描写和分析。共时层面的研究主要描写芒市五岔路乡志丹村载瓦语的声韵调系统,并对其声母、韵母、声调等部分作较深入地分析。历时研究则重在运用历史层次分析法,分析载瓦语词汇的本体层和外借层,比较的范围主要限于载瓦语同汉语、缅甸语之间,研究旨在揭示语言演变的一些规律。此外,本文历时层面的研究还包括载瓦语形态分析、缅语支形态等相关问题。论文分为五个部分:第1章绪论:这一章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族属及民族流变”对景颇族和载瓦支系进行概述,主要从文献记载、口传历史、民族认定、民族分布等几个方面对景颇族的总体情况作了简要概述。并基于此,从支系概况、源流争议、方言系属及其文字使用情况等不同角度对载瓦支系作比较全面的介绍,为后面的语音描写和分析作铺垫,提供理据;第二部分“载瓦语研究回顾”从国内国外两方面对载瓦语的研究状况进行回顾;第三部分“研究设计”对本论文的研究价值和研究方法以及所用到的田野调查法、描写语言学、实验语音学、语素分析法、历史层次分析法、历史比较语言学等现代前沿理论和方法作简要说明,并对本论文语料来源作适当介绍和说明。第2章载瓦语语音系统:对载瓦语语音系统进行系统描写,并对其声母、韵母、声调等部分中亟待解决的专题作描写和分析。同时,尝试运用韵律、区别特征矩阵等音系学理论对载瓦语语音现象进行描写。这一部分由以下几个版块组成:(1)载瓦语的声韵调;(2)载瓦语的音节结构;(3)载瓦语元音、辅音和声调的区别特征矩阵;(4)载瓦语声韵配合关系。第3章语言接触视域中的载瓦语:本章从语言接触的视角对载瓦语同周边语言之间的关系作简要分析,试图在同一民族内部诸语言以及载瓦语同周边几种民族语言等多语种框架下探讨各语言之间的关系。这部分主要由以下几个版块组成:(1)同一民族内部的诸语言之间的关系(内容包括载瓦语同勒期、浪速、波拉以及景颇等语言之间的关系);(2)载瓦语同周边民族语言之间的关系(主要分析与傣、德昂两种语言之间的关系)。第4章载瓦语的历时研究:本章与第二、第三章在内容上互为补充,联系紧密。是一个问题的两个不同方面。第二、第三章侧重于载瓦语语音的共时描写,本章则重在作历时比较与分析。共时描写可以为历时分析作铺垫,历时分析的成果又反过来促使共时描写做得更加深入。本章分作以下几个部分:(1)原中国社会科学院少数民族语言调查第三工作队有关载瓦语的调查材料之语音辨析;(2)载瓦语与汉语、缅甸语的关系词比较及其历史层次分析;(3)载瓦语的形态。第5章余论:对前述的观点及所用到的研究方法作些补充说明,并提出笔者的一些困惑与展望。附录:附录1“载瓦语方音词表及方音简介”,包括载瓦语方音词表及载瓦语方言点简介两个部分;附录2“载瓦语声韵配合表”,简要给出了载瓦语声韵配合表,说明载瓦语声韵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本研究的创新处:1、本研究首次以近万条词汇的规模,对载瓦语进行语素切分,在此基础上进行共时音系分析,历史比较与历史层次分析。2、本研究首次提供近万条词语的载瓦语有声数据库。3、本研究首次把载瓦语的使动范畴放在汉藏语的大框架下作历史来源分析,指出载瓦语使动屈折手段都来自s-前缀,并且作出语音上的解释。4、本研究在藏缅语近音与浊擦音的大框架下,把前人的声母描写系统中的浊擦音v、?改为近音?、?。使载瓦语的声母系统更加系统化,更加可解释。5、本研究吸取近人的音节理论,对载瓦语的音节作音节音系学的分析。6、本研究首次对载瓦语的汉语关系词作历史层次分析,特别是上古/同源层的分析,很多是前人没有做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