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对现代性的批判及其后现代性视域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olcano9288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性是现代社会的基本属性。由于经典现代性受到了来自于现代性批判家和后现代性思想家的双重责难,马克思哲学虽然实现了哲学史上的革命性变革,但自其诞生以来就面临严峻的挑战。其中对马克思哲学伤害最大的是后现代思潮对马克思的现代性思想的曲解。研究马克思对现代性的批判及其后现代性视域对于我们今天重构中国现代性具有多重启示。本文以“马克思对现代性的批判及其后现代性视域”为题展开了问题的探讨。全文主要包括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论述现代性概述。该部分主要阐述了现代性涵义、特征和现代性的困境这三方面内容,为后文的分析和论述建立理论支撑。   第二部分:主要论述后现代性对现代性的批判。该部分论述了否定性后现代性、建设性后现代性两方面对现代性的解构。   第三部分:主要论述马克思对现代性的批判。该部分通过分析马克思对现代性的实践批判和资本批判,表现了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革命性超越。   第四部分:主要分析马克思的后现代性视域。该部分从马克思后现代视域的具体表现和马克思后现代视域的价值归依展开讨论,说明了二者之间客观上存在着对话与交流的辩证关系,特别强调了马克思哲学的后现代情怀和不可超越性。   第五部分: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及其后现代视域的启示。该部分指出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及其后现代视域的启示就是中国现代化需要重构马克思主义实践理性和科学发展是重构中国现代性的基本思路。
其他文献
物体识别是人类必要的生存技能,汉字识别作为人类接触社会生活的基本手段,研究其加工机制尤为重要。之前有关汉字的研究,一些专家水平的行为指标已经被证实,最突出的就是汉字整体
高度信息化的知识经济时代要求学习者对复杂的知识内容能够深度理解,合理加工,构建自己独特的知识体系,并能够将理论运用于实践,有效的解决现实问题。当今,深度学习不仅逐步
目前很多企业都在进行企业文化的建设,但是大多数的企业文化建设,不是落地,而是挂在墙上,以口号、标语、横幅等形式来宣传,没有考核、评估,这些对于企业文化的落地没有任何效果。企